被休,但成为女帝(39)
此时距离谢墨从京口归来,已经过去了不少日子。
一个多月以来,谢瑾数次计划前去京口,处理北府后人之事,奈何案牍劳形,始终抽不出时间。
好在江北还算安稳,苻石应该并没有短期之内南下的打算,所以他才能拖延了这么些日子,将重心继续留在建康。
可当京口地动的消息传来,谢瑾觉得自己一刻都不能再等,必须立刻出发,亲自确认郗归的安危。
这样重要的事情,他不愿意托付给任何一个人。
可即便他的内心是如此的急切,当一切都交代好后,雾蒙蒙的月影也已经悬在了天际。
谢瑾喝了口浓茶,用热手巾擦了把脸,随即翻身上马,朝着渡口疾驰而去。
达达的马蹄声打在石板铺成的路上,像一个个急迫的鼓点,催促着谢瑾快一点,再快一点。
直到江水远远地泛出亮光,谢瑾才稍稍减缓了速度。
下马之时,他踉跄了下。
但这只是一瞬,很快,谢瑾便强打起精神,登上了前往京口的快船。
建康到京口的水路,乃是顺流而下,可谢瑾却还是觉得不够快。
他觉得这一路耗费的时间太长,长得超过了他们分开的七年,长得几乎要让他们永远分离。
不。
谢瑾摇了摇头。
那是比永远分离更加可怕,更让他无法接受的事情——他无法接受任何关于郗归出事的假设。
哪怕只是一个念头,都让他痛苦不已。
这样的痛苦持续着,直到他在京口下船后,看到了正在安排施粥之事的宋和。
谢瑾察觉到,在看见自己的一瞬间,宋和的眼神忽地发亮,随即便掩住了复杂的神色,迈步向自己走来。
他听到宋和开口说道:“见过侍中。”
“嗯。”谢瑾微点了下头,对于这个跟在郗岑身后,曾经与自己为敌,甚至将自己与王平之晾在屋外一同羞辱的谋士,谢瑾并没有交流的欲望。
可宋和却主动开口说道:“老师病逝后,在下随女郎到了京口。京口大震,女郎眼见生民罹难,哀痛不已,嘱咐我在此施粥,好尽些绵薄之力。”
谢瑾在袖中握紧了拳头,不动声色地舒了口气。
他看向这个熟知荆州旧事的故人,知道他已经在郗岑死后,迅速地为自己选择了一条卷土重来的道路。
而自己,也是这条路上的一枚石子,或者说,一个重要的站点。
对于宋和的心机用尽,谢瑾本该感到厌恶。
可此时时刻,他内心只有庆幸。
宋和的从容意味着郗归的平安,这是最好的消息,对谢瑾而言,再没有比这更值得庆幸的事情了。
他迫不及待地想去看一眼郗归,看一眼那个让他魂牵梦绕了七年的女郎。
第52章 重逢
雨依旧在下。
地动后, 微雨中,江岸比平日里嘈杂了不少。
尽管如此,谢瑾还是在这一阵又一阵的喧嚣中,无比清晰地听到了江水拍打岸边的声音。
一声接着一声, 时而舒缓, 时而激越。
就像他此刻的一颗心, 既有柔情似水,又有汹涌澎湃。
又像荆州群山间的江水, 像他们久未拾起的那段感情。
谢瑾停住了脚步, 侧头聆听江水的声音。
他忽然有些胆怯, 希望时间永远停留在这一刻。
没有家族荣耀,没有政务纷扰,甚至没有花前月下, 只是知道她是平安的, 知道她在离自己很近的地方, 知道他们即将重逢。
近乡情怯,不外如是。
这不是他的故乡, 却是他心心念念向往的、一条久违的归路。
七年过去了, 横亘在他们之间的东西太多, 多到几乎快要模糊彼此的面容。
郗归能否接受郗岑的郁郁而终?
而他们,又能否接受彼此的改变?
寒鸦飞过,发出孤寂的声响。
谢瑾抬眼望去,一弯新月悬在空中,于一片雾色中洒下了如水的月光。
照彻大千世界, 照彻百转人心。
谢瑾想到了荆州的月夜, 想到了曾经无数次的月下相伴,想到了郗归从前吟过的一首诗——“江畔何年初见月, 江月何年初照人……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1
他抬起右手,示意阿辛不必撑伞。
自己则一步步地,走进微雨,走向郗归所在之处。
谢瑾就这样走了一刻钟。
这一路,身后是春江潮水,前方是月夜玉人。
他想,我们错过得太久了,还要不要继续错过。
在渡口发现谢瑾的不只宋和一人。
潘忠远远看到宋和带着谢瑾走向营地,飞快地跑回驻地,向郗归报告此事。
一群寒鸦飞过,郗归走出营帐,映入眼帘的是月落乌啼,春江潮水。
她转身看向山林。
月夜下的北固山是如此沉静,即便是地动带来的喧嚣,也并不能完全抹去山月之间弥漫着的那种苍凉之意。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2
这一夜过去,京口不知又会死去多少人,北固山却依旧屹立。
与自然相比,人类是如此地脆弱而渺小。
但就是这样渺小的人类,却在京口形势不明的情况下,短暂地抛下建康的一切,迢迢夜渡,星夜兼程,赶来北固山寻她。
郗归收回视线,看向那个跟在宋和身后,一步步走向自己的身影。
自荆州一别,她与谢瑾,已是七年未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