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华(486)
东营地那边。
舒莹本以为,灾民们群情激奋,会给昭华点苦头尝尝。
没成想,这麽快就解决瞭。
她十分费解。
那样的情况下,昭华如何控制住灾民的?
派人去打听,才知道昭华用瞭最蠢的方法——用武力恐吓灾民。
这麽做,就不怕灾民生出反心吗!
舒莹露出些许不怀好意的笑。
等著瞧吧,西营地那边早晚有大乱子。
但事实却是,西营地没乱,舒莹这边的东营地倒是先乱瞭。
刚开始两天,一切顺利。灾民们感恩戴德,对著舒莹磕头谢恩。
但到瞭第三天,死瞭个灾民。
那人是饿死的。
赈灾规定一人拿一份,不许代拿,那孱弱的老妇总是被人挤到后头,等轮到她时,锅都见底瞭,她自然吃不饱。
连著几回后,本就又饿又年迈的老妇撑不住瞭。
哪怕她死瞭,衆人也没放在心上。
可就在第四天,灾民起瞭争执,动起手来,其中一人被活活打死。
起因是都想挤到前面,早点领到粮食,但谁想落在后头呢?
死瞭一个两个的,对于上位者而言,不算什麽。
舒莹让人将他们厚葬,继续粉饰太平。
写给父皇的信,都是灾民对他的感恩。
但到瞭第六天,舒莹正在帐篷裡吃点心,一名官员慌慌张张地跑来,面上惊惧。
“不,不好瞭!公主,外头出事瞭,他们,他们全反瞭!!”
第六百一十三章造反,舒莹祸水西引
舒莹听到官员说“反瞭”,恍然如梦。
这些天,东营地的灾民们都很安分,怎麽可能反?!
定是弄错瞭!
反的是昭华那边的西营地才对!
她提醒那官员,“你确定,是我们的东营地出事瞭?”
天气严寒,那官员却满头大汗。
他连连点头,称:“公主,就是我们这儿,您快出去主持大局吧,官兵们快镇压不住瞭!”
舒莹手中的点心掉在桌上,碎成两块。
她眼中闪动著些许慌乱无措,“怎麽会这样!之前不是都好好的吗?”
官员频频转头往外看,像是担怕那些灾民涌到这儿来。
他语速甚快的,将情况大致说明。
“赈灾第一天,西营地的灾民也涌到东营地来,导致我们所剩的馀粮不足,今日底下的人自作主张,将粥熬得略稀瞭,谁知那帮刁民……”
他龇著牙脱口而出,意识到不合适,马上改口,
“那帮灾民,他们不识好歹,说一日不如一日,这就闹起来瞭,非要您给个说法。”
舒莹听到的重点在前头。
“原是这样。那就是西营地欠瞭我们的粮。
“好办,差人去西营地调粮!”
她以为灾民们会听自己的,可刚出去,就见到外头一片混乱,就连施粥的棚都被推倒瞭。
这……这哪裡是她能控制住的。
舒莹见状,转头就缩瞭回去。
“还是等粮食调来,本公主再出去!”
可随即她想到,这事儿若让父皇知道,定会不满。
不能光在她这儿闹事。
舒莹脚步一顿,瞧瞭眼那些闹事的灾民,眼底蕴含阴厉。
她叫住那本该去借粮的官员,转而命令他。
“你去对灾民们传话,就说西营地和东营地的粥都一样,他们若是不信,可以去西营地看看!”
表面是要证明清白,实则怂恿他们去西营地抢粮食。
果然,这麽一说,许多灾民们涌到瞭西营地。
舒莹一点不担心,反而大有作壁上观的姿态。
她还想到,那日昭华是故意来得迟,好让灾民来她这东营地抢粮。
西营地。
除瞭第一天有灾民闹事,那之后他们都很安分。
昭华早就料到,若不事先立好规矩,赈灾就无法有效实施下去。
东营地那边的情况,她也有所耳闻。
前世的嘉禾,有的是官员帮她做事,她根本不需要主持大局,待在帐篷裡就能立功。
但这一世,她急于表现自己,手底下又没有够聪明的官员兜底,自然会暴露出缺陷。
一个养尊处优的公主,怎会知道灾民不可控呢?
她以为他们都像宫女太监,隻要一句话下去,他们就会照办。
其实不然。
营帐内。
昭华正在和几个官员议事。
他们起初并不服她,觉得她一个女子,如何懂得赈灾之事。
但随著这几日的瞭解,才知自己狭隘瞭。
有些事,公主竟想得比他们还要周到。
议事到一半的时候,一名官兵入内禀告。
“公主、诸位大人,东营地大乱,灾民们都跑到我们西营地来瞭!眼下该如何处置?”
那官兵表情焦急。
几个官员互相觑瞭一眼,又不约而同地望向昭华。
昭华镇定如常,仿佛没有什麽能够让她崩溃。
“都随我出去看看。”
“是,公主!”
帐外,东营地的灾民们挥舞著拳头,被官兵结成的人墙挡在外头。
他们试图往裡面冲,大喊著。
“官府赈灾,我们都是天啓的百姓,分什麽东西营地!我们要喝粥,放我们进去!!”
西营地的灾民们一看要来抢粮食,纷纷护食起来。
“一直是分营地赈灾,你们不能进!”
对面不服,高呼:“他娘的,你们当初去东营地领粥,舒莹公主可没有赶你们走!你们忘恩负义!白眼狼!!”
“都是公主,为何昌平公主不顾我们死活!!”
听著这些讨伐似的喊声,昭华冷著脸质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