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在北宋靠摆摊(136)

“没问题。我自己儿子,我肯定得教他。”张二伯拍着胸脯再三保证会教好。

张希瑶放宽了心。

转眼三日回门,夏家二少爷夏崇光带着夏花回来。

带了许多礼物,陆氏拉着女儿回屋,秋花也跟进去。

张希瑶没进去,就在外面招待客人。

“你什麽时候去南方走商?”张希瑶跟夏崇光相识多年,知晓他这次是为了成亲,才会一直留在汴京。平时不可能逗留这麽久。

“三日后就出发。”夏崇光叹气,“我得快些赶去南方,我们在南方置了不少田地,马上就到日子。要是主人不在,那些佃户会糊弄。”

张希瑶点点头,“今年我们村都种了棉花。”

“能行吗?之前不是说棉花都死了吗?”夏崇光有些不放心。

这时候的棉花是从南方传过来的,不适应北方的气候。其实开封已经不算很北,但是跟南方相比肯定就不算南方。张希瑶之前就让家里人种过棉花。

她也是想省些钱的意思。在南方一斤棉花也就三十文,到了开封至少翻四五倍,再运去北方又翻几倍。

如果开封能种棉花,她就可以省下不少钱。

可惜前几年种的棉花一直没能成活。天一冷就死。后来反複试验,通过对棉花种子进行处理,棉花才渐渐适应寒冷气候。不至于因为降温就死。

夏崇光也是松了口气,“要是真的t。那记得多给我留些种子。我也在自家地里种棉花。”

虽说夏家可能少了一条商路,但是至少他比其他家能少些花销。毕竟张家不卖布,只是卖棉花而已。

“以后你们家种的棉花都卖给我,我帮你们制成布,再卖向北方。只卖棉花就太亏了。”夏崇光笑道。

“可以啊。”张希瑶一口答应。

她问夏崇光再要两台纺纱机,正好白让的粉碎机已经做好了,不如让他帮忙改良一下梳棉机。

她记得这时候的纺纱机好像没有飞梭。

夏崇光点头答应,“可以。”

跟夏崇光聊了一会儿,张希瑶就去了大伯娘的房间。

陆氏和秋花问夏花在夏家过得怎麽样,有没有人欺负她。

夏花说了夏家的情况。夏家还没分家,一大家子在祖宅生活。但是大伯身体不好,大嫂要照顾他,还要掌管后宅,管不了外面的生意。

三少爷夏路平还没有娶媳妇,平时都在书院读书。

前两年夏家老两口陆续去世了。这其实也不奇怪。古人寿命很低。年过半百就已经算是古稀老人。更何况他们是五十五岁才去的。已经算是高寿。

陆氏握住夏花的手,“女婿经常在外跑。你一个支撑门户,也太难了。”

夏花笑着安慰她,“娘,府里也有管理。就是我自己也有贴身丫鬟。不会无聊的。”

秋花问她,“几个丫鬟?”

“五六个丫鬟,还有做饭的婆子,家生子都有好几房。”夏花笑道,“布庄还有好些绣娘。她们都在绣庄做事。”

秋花松了口气,“那就好。大伯娘,你也不用担心夏花。她嫁进夏花是享福去了。”

“是啊。她可是当家的娘子。”张希瑶也笑着安慰。

陆氏又问夏花平时吃得怎麽样,有没有受人约束。

“我自己想吃什麽就吃什麽。上面也没有长辈管着。大嫂最是和蔼,对我也好。”夏花还告诉她,“他们做的糕点也很好吃。这回过来,我特地带了不少。娘要是喜欢吃,下回我再使人送过来。”

陆氏生平最喜欢吃。只要女儿吃得饱,她就高兴。这日子就有奔头。

她们在屋里聊得热闹。张婆子过来催促她们快些去竈房做饭。总不能姑爷带着礼物来了,他们连饭都不準备吧?

陆氏也顾不拉着女儿聊天,立刻去帮忙。

于是就夏花、张希瑶陪着夏花聊天。

夏花问张希瑶,三郎什麽时候成亲。

“明年!”张希瑶想了想,“家里的房子有点少了。阿爷打算再往外扩。”

夏花微怔,“你们平时不在家,盖那麽多作甚!”

张希瑶笑道,“我也是这麽说的。所以阿爷打算粉刷一下。明年请你过来喝喜酒。”

“好啊。一眨眼三郎也要成亲。”夏花唏嘘着。

张希瑶有些好笑,“你马上也要当娘了。你现在正好。”

得亏不是十四五岁就成亲生子。要不然身体都吃不消。

夏花羞红了脸,拍了她一下,“你还没成亲呢。怎麽老是把娘挂在嘴边。”

“我实话实说啊。”张希瑶抽了抽嘴角。这有什麽好害臊的。

第 75 章

在老家待了五天时间, 张希瑶就回到汴京。

三郎接替张二伯的管事之位,开始适应做生意。虽然他对杂货铺不熟,但好在大郎一家都在杂货铺, 所以也不用担心出乱子。

张二伯天天跑去跟京兆府的官吏套关系。

张希瑶则则带着四郎到处看铺面。她手头有些钱,一直留在手里没用。这会儿再买个铺子, 就可以花掉。

她来来回回看了好几天, 最终在外城最繁华的街道拿下铺面。

四郎有些不解, “你为什麽要把铺子买下?我看好多人都是租铺子。”

“如果我们店开得火起来,那些原房东可能会把我们撵走。那些租铺子的人都是有身份有地位, 原房主不敢得罪。我们就不同了。”张希瑶是有自知之明的。

四郎听完恍然大悟,“你想得很周到!”

张希瑶买下铺面后就开始装修。

家里有现成的水泥, 虽说数量不多,但是装修这个铺面足以。她现在需要弄出腻子,这样会让墙布洁白透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