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在北宋靠摆摊(141)

眼眨就到了年关,张希瑶见到了出嫁后的秋花。

跟在娘家相比,秋花明显有些憔悴。

张希瑶问她怎麽回事。

秋花叹了口气,“以前在娘家的时候,我就只负责自己的事情。现在要管着一家人的吃喝拉撒,觉得好累。”

秋花嫁的是个秀才,但是带了几个仆从在汴京读书。

每日夫君要迎来送往,她要还礼,还要安排仆从做活。更让她郁闷的是,手头的钱越花越少。她想开源节流。可是夫君觉得摆摊做生意不体面。想租个铺子。

可租铺子成本就高了。她有些下不定主意。

张希瑶懂了,其实还真怪不得姑爷。娘子当街叫卖,到底不雅观。让仆从卖东西,对方学了方,会不会直接把雇佣合同解了?自己做生意去?

张希瑶就替她出了个主意,“我觉得还不如在家酿些酒卖呢。开铺子真不成。太贵。”

“酿酒?”秋花诧异,“可我不会酿啊?”

“米酒呗。也不是难事。”张希瑶只会酿米酒。她老家的女人怀孕坐月子就得喝米酒。一个地方一个习俗。

秋花有点不好意思,“你的方子,教我了。不合适。”

张希瑶耸耸肩,“我又不卖这个。你要是学会,可以送我几瓶。我听说梅子也可以酿,可惜我不会。”

秋花见她这麽慷慨,“那我酿好了送给你。梅子的话,我得试试。”

“行!”张希瑶就教了她做法。

其实这个东西很简单,只是古人把方子藏得很严实,轻易不会外洩。

秋花一学就会。

转眼就到了正月十五,张希瑶回了汴京,秋花就使人送来了米酒。

张希瑶尝了尝,味道还算不错。如果再发酵一段时间,酒味会更浓厚。

四郎就喜欢这种清淡的酒味,“这种淡淡的米香真不错。以前秋花在家很少做吃食,没想到嫁了人连酒都会酿。”

张希瑶见他喜欢,也笑眯了眼。

这古代的酒都很淡。她要不要把高度酒制出来呢?仔细想想,还是算了。

她现在只搞一个水泥,整天提心吊胆。要是再弄一个。估计睡不着觉了。

她重重叹了口气。

四郎侧头看她,“你怎麽不高兴啊?!秋花会酿酒,以后就不愁钱不够花了。这些酒都够贴补家用。”

张希瑶摇头,“不是!我当然希望她日子好过。八月就是乡试。也不知石子这次能不能考上!还有秋花的男人能不能中?”

这次有三个秀才跟他们家有关系。石子,夏路平,秋花男人。有一个考中,张家也等于有了点底气。

四郎让她别着急,“越着急越没用。”

张希瑶点点头。

四郎看着她欲言又止。

张希瑶让他有话直说,“你老盯着我作甚?!”

“阿爷总让我跟你学习,可我觉得你一点也不沉稳。”四郎挠挠头。

张希瑶哭笑不得,“我在你面前要什麽沉稳!我是想你给我出主意。”

四郎听到她这麽信赖自己,喜得眉开眼笑,“你放心吧。”

张希瑶真的一点也不放心。没有后台,老宅堆了那麽多水泥,可她不敢往外卖。

两人正说着话,外面传来急促的脚步声。只见之前来他们店光顾我平南王世子赵信,乐呵呵进来,“你们店的那个什麽……水泥,很不错。一冬天,房间里没有阴过。你们是不是说水泥也可以铺地?”

四郎点头,“对!可以。不过价钱就贵多了。”

张希瑶跟着附和,“它需要把地面夯实,而且不止一遍。所以造价上墙面的两三倍。”

赵信不懂这些,他就让他们把别院的屋子的路面、地面全都铺上水泥,“那处之前遭了水灾,总是坑坑洼洼。原先想从外面运石板。可是路途遥远。会耽误不少时间。你们水泥可用。还不如用你们的。”

四郎提醒他,“我们的水泥也不便宜的。”

“没事!”赵信让他只管报价。

四郎听着语气,好像水泥比石头更便宜。仔细一想,这石头需要人工将它一点点凿平,而开封没有石头矿,就只能从外地运,这花费的时间可就太多了。

四郎与他约定时间,赵信就兴沖沖走了。

张希瑶看着他的背影,觉得这事情不简单,“你先去测量,我出去一趟。”

她出了铺子就去找茶馆听那些走商打听。得知南方发生洪灾,长江下游许多村子都被水淹了。难怪没法运石头过来。原来是道路被堵了。

她回了铺面,四郎问她怎麽回事。

张希瑶把情况说了一遍。

四郎点点头,“这倒是出人意料。”他问张希瑶,“那我们做吗?”

“做吧。”张希瑶想了想,“慢点做。还要把这源材料有多难得跟他们说。”

四郎重头。

他去平南王世子的别院测量。

墙面有墙面的报价,路面有路面的报价。同样都是铺路,外面的路和屋里的路报价又不同。

他用图纸画出来,拿给管家看。

对方瞧了各种尺寸,再看最后的报价,眼前就是一黑,“这麽贵?”

“我们这路铺上后,虽说比不上石头坚固,但是只要你不拿重物砸,可以保证四十年不坏。”四郎信心满满。

管家听到这麽长时间,又觉得这价钱不算很贵了,他想收回扣,可是四郎压根不懂。

管家觉得这人真是个蠢货,白读这麽多年的书,他就道,“那就先付首款,等路铺完再交尾款!”

四郎却道,“不行。我们店需要买材料。没有钱,我们开不了工。小本生意没办法赊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