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露水红尘(172)

作者: 击云腰 阅读记录

李泠约了夏昭及杨、江等诸多贵女,一同在乐游原郊游踏春。

女子相聚,在临水的桃花树下搭起巨大的彩色帷帐,坐于内煮茶品茗,閑话聊天。

江娘子放下手中的天青釉茶盏,问:“许嘉那丫头怎的没来?”

李泠摇头表示不知,请帖她是一并送到了许府的。

杨娘子嗑下瓜子壳,“谁说没来,刚刚路上我还看到她了,跟着她阿兄,去了郑郎中那边,只是不和我们玩罢了。”

话至此,衆人心知肚明,许嘉心悦郑淙几乎是人尽皆知的事。

只是奈何妾有情,郎无意。

但是这并未让许嘉生出任何的退却之心,她依旧坚持不懈,不错过任何一个能接近郑淙的机会。

闻此,李泠不语,低头喝茶。

他们二人这段缘分,她无任何资格置喙和操心。

自从她大婚之后,郑淙就与自己再无一丝往来。

即便是两个月前在上元宫宴上碰到,他们之间也无一句话交流。

她知道,他这是彻底与她形同陌路了。

耳畔,她们一群人还在叹惋许嘉德一片癡心,李泠却是听不下去了,她不动声色起身,带着风筝踏出帷帐,深深吸了口饱含草木花香的空气,一个人在草色青青的空地上放风筝。

春日风和,却也风急,俄而,一阵急风吹断风筝线,将她的风筝线吹断。

李泠追着断了线的风筝小跑了一阵,待风停下,她见到风筝被刮在了高高的树上。

她望了望高度,够是够不到了,周围又没有什麽粗壮的树枝可以掇下来。

她索性不要了,刚刚转身欲走,背后就传来一道叹息:“东西说弃就弃,李泠,你果然是一个毫不念旧之人。”

李泠脚下一顿,缓缓转身回望来人,脸上扬起不失礼貌的微笑:“能被风带走的东西,就注定了不属于我。既然如此,何必强留,早点放手对彼此都好,难道不是吗?”

“不是,”玄衣青年轻轻踮脚一跃,轻盈旋身跃上枝头,拿了那只风筝,再纵身跃下,翩跹落地,上前几步将风筝递到她手中,“你不是它,怎知它就想离开你?”

李泠垂眸看着眼前递来的风筝,视线落到那只手上,“你不是我,怎知我不知道它不想离开我?”

郑淙不由笑了,“今日上巳,风和日暖,如此良辰美景,你是想和我辩论这枯燥的‘子非鱼’?”

她接过风筝,“才不是,哪能耽误你时间去约会佳人。”

郑淙挑眉:“什麽约会佳人?”

李泠一副‘你装什麽’的表情看着他:“许嘉不是找你去了。”

“哦。”他刚要解释,忽然反应过来她的反应,才有些异常,于是试探道,“阿泠,你在吃味?”

李泠莫名其妙:“我吃什麽味?”

“听到别人找我,你不开心?这不是吃味是什麽?”

“胡说八道,我哪里不开心了。”她转身就走。

“你满脸都写着不开心,”望着她亭亭玉立的身影,他在她身后解释,“许嘉找我,并非私情,为的是给孟嫣及其家人迁入长安开户之事。”

李泠并未停下脚步,他又开口:“孟嫣曾恶意毁你声誉,泠娘你希望我怎麽做?”

她终于驻足,停在原地,但并未回头,“这与我无关,你身为户部司郎中,自然该秉公处理。”

上巳之后,恢複上课。

这日傍晚,孟嫣求到李泠面前负荆请罪,李泠才知郑淙不予接收孟嫣一家迁入长安开户籍。

望着赔罪的孟嫣,她叹了口气,“为何你会觉得此事与我有关?”

孟嫣伏低做小:“是我从前不懂事,得罪了您,多谢郡主宽宏大量不予追究,还望郡主高擡贵手,再给我一条活路,让我举家都迁入长安。”

李泠不懂,“这事你找错人了,迁户该找户部,我无权干涉。”

孟嫣急得满脸通红,眼泪都要掉了下来:“该提交的东西,我都提交了,也达到了迁户的资格,最后一步却卡在了户部司郎中那里,我实在是走投无路,才来找您。户部司郑郎中曾与郡主关系匪浅,请您通融通融,念在同窗一场,请帮帮我吧。”

听罢,李泠微微蹙眉,郑淙难道真是因为孟嫣曾恶意举报造谣一事,对她由此记恨,才卡了她的申请?

她对孟嫣之前的造谣和中伤并未放在心上,不想看到真的是这样。

如此,会影响郑淙仕途,令人参他因私费公,有违章法。

她让孟嫣给出她提交的那些资历资料,观阅之后她一口应下说,会去找郑淙问清楚。

孟嫣喜极而泣,千恩万谢:“感谢郡主大恩大德。”

翌日,户部,户部司。

听到属下来禀,荣宁郡主亲临欲见郑郎中,郑淙有些意外,连忙整了整衣冠,让人请她入廨属。

今日她未去国子监,穿着简单的圆领袍便服,腰间束着一条革带,勒出盈盈一握的腰身,坐在客椅上品茗。

郑淙直言问:“找我有事?”

她放下茶盏,开门见山道:“你为何卡了孟嫣全家的迁户申请?”

郑淙在旁边的椅子上入座,告诉她:“长安乃京师重地,按大豫律法,世家大族迁入长安,需得在原籍做出重大贡献,诸如修桥铺路,济民救灾等等善举;一人迁户,需得科举高中,留京任职才可。”

“孟家既不是世家大族,也无任何善举贡献,更无科举高中之京官,于公于理,都远达不到迁户入京的资格。我不接收,合法合理,这很难理解吗?”

李泠根据已知的一切,同他理论:“孟家在本朝虽已没落,但在从前也是几朝望族,所谓饿死的骆驼比马大,勉也强称得上世家。至于贡献,孟家在十年前,曾捐银钱开通水路,让周遭百姓有了生计,也令此处的水上商贸开始发展,造福民生。此已符合两条标準,郑郎中难道不曾调查清楚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