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露水红尘(32)

作者: 击云腰 阅读记录

大动干戈,损兵折将的一项政令,就此更换了皇家宗亲,亲自领兵九州。

唯独河北道是一个例外。

一来,这块疆域过于複杂,北接突厥和靺鞨,东邻大豫附属国新罗,在赵郡李氏多年来的经营之下,那三个部落对大豫服服帖帖。

二来,若强硬动武,收回赵郡李氏的兵权,只怕会落得个两败俱伤,让外敌渔翁得利的下场。

出于这些考量,朝廷才没有收回河北道的兵权。

以至于让河北道节度使李叡,越发生出一颗狼子野心。

郑泠垂眸,脑中细细回顾这些造成今日局面的大事节点,蓦然想起来,小时候,她躲在阿耶的书房玩耍,藏在柜子中,本想与他玩捉迷藏,听得在家休养的阿耶,与人在书房密谈。

彼时,郑随说过一句话:“公主在世时,曾言‘李叡其人,若不能为帝国所用,必将快刀杀之。’且看他对圣人颁布的新政,有何动静,若其心有异,尽快上奏圣人,无论如何,不惜任何代,都要收回河北道的兵权。”

他口中的公主,正是郑泠的母亲-安阳。

如今颠沛在马车之上,时隔多年,郑泠才明白这句话的意思。

原来她的母亲和父亲,早就对李叡有所防範,只是在那同一年,她的父亲旧伤複发,早早离世。

那件事也不知为何,不了了之。

那时候她还太小,不懂这其中的兇险和利害,此刻细思,忽然就想通了其中的关键,要麽是当年的李叡一直蛰伏,藏得太深,装得太过高明,才叫人没能发现他的异心。

要麽,是当年与父亲密谈的那个人,不知出于何种原因,没有将此事转告当时的圣人。

无论是哪种可能,都叫郑泠感到细思极恐。

若是前者,李叡能够韬光养晦十几年,按兵不动,深藏不露,足以说明他有多可怕。

若是后者,那个受命却并未转告圣上的人,究竟是谁?他为何有意隐瞒此事,以至朝廷失了先对李叡下手的先机?才酿成如今的局势。

可惜那时候她怕被发现撞见父亲密谈,会让他不高兴,于是等他们走了之后她才出来的,是已并没有见到那个听了那则密事的人。

郑泠想得头昏脑涨,不由伸手揉了揉太阳穴。

恰逢此时,迅猛奔袭的马车,忽然十分急促地停了下来,让车中衆人惯性使然,向前倾倒,摔成一片。

郑泠撞在车壁之上,手中的木盒飞出门帘,被甩到了马车外,哐当一声,掉在地上。

她揉了揉头,忙不叠想下去捡回来。

只是一掀开帘子,她就见到马车外面,环绕着披甲执锐的兵卫。约摸有二三十人,各个手执长柄陌刀,将他们这辆马车团团围住。

领头那人,冷面肃声音道:“世子有令,任何人不得进出长安。”

他看了看马车上的徽识,冷酷道:“五姓七望的人尤甚。来人,送他们回崔家。”

郑泠的脸色骤白,一颗心凉到了谷底。

她看见他们身后,不过数尺的距离,就是那最后一座紧紧关闭的外城门。

然而叛军比他们更快一步,已经占领了此处。

她们就像瓮中之鼈,无处可逃,无路可退。

*

近在眼前的出路就此被斩断,一行人又被押送回了崔府。

再重回旧路,遍地都是狼藉。

目之所及,到处都是大豫府卫的尸体,期中也夹杂着冀王部队的遗骸,空气中弥漫着巨大的血腥气息,一路流血漂橹,惨不忍睹。

几人被关进国公府,府中除了叛军,再无其余人。

崔夫人和崔府上下,生不见人,死不见尸。

巨大的恐惧在衆人心中滋生,她们紧紧挨在一起壮胆,互相搀扶,报团取暖,互相支撑。

王氏和卢氏神情高度紧张,一直捂着孩子的嘴,生怕他们一个不留神,控制不住哭了出来,会引得叛军的不耐,对他们暴力屠戮。

她们被集中在大厅,厅外四处卫兵林立,里里外外都是出奇的安静。

然越是这样,越发令人胆战心惊,精神紧绷。

她们不懂,不知这样慢刀子割肉一样困着她们,是个什麽意思?

就这样艰难地熬了一夜过去,除了两个孩子,困得受不住睡着了;其余人,皆在这种风声鹤唳的环境下,努力撑着,不敢合眼,唯恐在梦中被身首异处,连死都死得不明不白。

期间,陆陆续续有长安之内的其余崔氏旁支,也被一家一家,一个一个关押了进来。

翌日,见到屋外亮起的天光,衆人才略微松了口气,竟然活过了破城之后的第一夜。

这个讯号,让郑泠察觉到,她们也许暂时来说,是相对安全的。

倘若真要她们的命,昨日在城门口大可将她们赶尽杀绝,没必要大费周章押送她们回崔府。

这背后,也许是有人在保他们?

也有另一种可能,是李叡有所顾虑,才留他们一命。

若是前者,保他们的人会是谁?

若是后者,李叡到底是在顾及什麽?是看在扎根百年,势力利益盘根错杂的氏族的份上,不能赶尽杀绝?还是因为其他什麽?

既然崔家暂且算得上无事,那麽郑家呢?

她的大伯父和大伯母,是否也得到了相对安全的对待?

郑泠的想法还未得到证实,在当日,崔府就迎来了一个白面无须的中年宦官。

宦官带着新的圣旨,宣读了一则重大的消息:

冀王诛妖后,得京师重地,持传国玉玺,顺应天命,建新朝,定国号‘冀’,年号‘建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