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宝鑒[红楼梦](38)
黛玉因为母亲的名字叫贾敏,为避名讳,凡‘敏’字,皆念作‘密’字;
敏念密只是一个发音,因为黛玉写敏字时会减一二笔,并不会写成密。
所以她只是把敏念做mi,其实同样为了影射“芈”字。
我国端午节有纪念屈原的传统,屈原继承比干之志,同样是可昭日月的忠臣。
李白有诗句赞屈原:
“屈平词赋悬日月,
楚王台榭空山丘”
司马迁在《史记》中写屈原“志洁行廉,不获世之滋垢,泥而不滓,虽与日月可争光。”
屈原曾在《天问》替比干问:
“比干何逆,而抑沈之?”
意为比干有何悖逆之处,为何遭受压制打击?
在《九章》中自比伍子胥和比干:
“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伍子逢殃兮,比干菹醢。
与前世而皆然兮,吾又何怨乎今之人!”
屈原志洁,不愿意与浊世同流合污,曾写“举世混浊而我独清”。
《声律啓蒙》有对字口诀:
“清对浊,苦对鹹
一啓对三缄……”
《红楼梦》书中女儿和男子的清浊之分,便来自屈原。
黛玉的葬花词亦有屈原之志,自持清洁,寻求不与浊世同流合污:
“未若锦囊收豔骨,
一抔净土掩风流。
质本洁来还洁去,
强于污淖陷渠沟。”
屈原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黛玉有“愿侬此日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史记》中说屈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
这也是黛玉时常自伤的缘故,她从来不是无故自伤,她是悲天悯人。
《史记》说屈原“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这也是林妹妹不为世人理解的原因。
东汉班固不喜欢屈原,历数屈原之短“责数怀王,怨恶椒兰,愁神苦思……”
其中“怨恶椒兰”,椒兰指芳香之物,故以并称,与薛宝钗蘅芜院里种的那些香草同类。
同时这里椒兰也指子椒和子兰。子椒是楚怀王宠臣,子兰是楚怀王幼子、楚顷襄王之弟。
他们都对屈原的各项政治主张和建议多次抵制,并向楚怀王谗言屈原,致使屈原遭受排挤和陷害。
在屈原的《离骚》中,朝堂上就是一片香草的世界,他将愤世嫉邪意,寄在草木虫。《离骚》中写:
瑞香和辛夷啊,都死在林丛草间。
腥的臊的都被重用啊,
芳的香的却不得靠前。
阴阳错位都颠倒了位置,
这世道真是失常大变。
屈原问:为什麽昔日的芳草,现在变成了艾蒿?
他在朝堂也穿上香草编织的衣服,种了许多兰蕙,但是却发现这些芳草在逐渐变质。于是他感叹
它们枯萎死绝有何伤害,使我痛心的是它们质变。
大家都拚命争着向上爬,利欲熏心而又贪得无厌。
他们猜疑别人宽恕自己,他们勾心斗角相互妒忌。
急于奔走钻营争权夺利,这些不是我追求的东西。
既然进取不成反而获罪,那就回来把我旧服重修。
于是他穿回了芙蓉和荷叶制成的衣裳。
“制芰荷以为衣兮,
集芙蓉以为裳。”
第十七回大观园初建成,贾政带宝玉以及衆清客游园题对额时,宝玉说出蘅芜院里的香草就是“《离蚤》,《文选》等书上所有的那些异草”。
在清客题联后,宝玉点明:“此处并没有什麽兰麝、明月、洲渚之类。”
在蘅芜苑,贾政说:“此轩中煮茶操琴,不必再焚名香矣。”
此处脂批说,与前面潇湘馆的月下读书,稻香村的归农之意,“此处的操琴煮茶,断语皆妙”。
意思这些话都是对这些住处的“断语”,蘅芜苑操琴,直指宝钗是琵琶,琴也。
黛玉爱荷花,不仅花签是荷花,第四十回刘姥姥进大观园时,游到荇叶渚 ,宝玉要将荷叶拔去,黛玉道:“我最不喜欢李义山的诗,只喜他这一句:‘留得残荷听雨声’。偏你们又不留着残荷了。”
宝玉道:“果然好句!以后咱们别叫拔去了。”
所以蘅芜院香草,和黛玉的花签“芙蓉生在秋江上”,皆在影射屈原。
屈原第二次遭放逐来到桃江定居,在桃江住了长达十余年之久,桃江可以说是屈原的第二故乡。
据说当年屈原见两岸桃树成林,花开烂漫,就给江水取名“桃花江”。
桃江是南竹之乡,屈原在《九歌山鬼》描述桃江满山青竹的景色:
“余处幽篁兮终不见天,路险难兮独后来。”
在桃花江畔有一座凤凰山,屈原曾在山上写过传世名篇《天问》,所以山上曾建有天问阁,现阁已倒塌。
《庄子》中说:凤凰“非梧桐不止,非练实(竹之果实)不食,非醴泉(甜美的泉水)不饮”。
黛玉在大观园居住的潇湘馆,有宝玉所提匾额:“有凤来仪”
里面有“千百竽翠竹遮映,后院墙下忽开一隙,清泉一派。”
第十七回脂批写道:此方可为颦儿之居。
宝玉在此处题诗:
“秀玉初成实,堪宜待凤凰。
竿竿青欲滴,个个绿生凉。”
黛玉在第七十回重建桃花社时,作《桃花行》,中有一句“泪干春尽花憔悴”
《渔父》中写屈原準备投江自尽时:“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预示颦儿此时已现投水自尽之像。
黛玉做《五美吟》,第一首西施写的就是她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