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这素材拍了都两个月了,曾静那边却一点动静也没有。
思量一番,钟慧仪主动拨通了曾记者的电话。
她要主动出击,绝不放过任何一个机会!
这一天,钟慧仪从早上到下午,总共给曾静打了三通电话,均是无人接听。
直到晚上,火锅店都打烊了,那边才回电。
“抱歉啊钟老板,我今天白天遇到点事,太忙了。”
曾静说:“其实我今天也正要联系你。”
钟慧仪心头一喜:“是不是片子剪好,要播了?”
那端,曾静突然沉默。
良久,她才语气消沉地说:“抱歉啊钟老板,先前拍的片子,可能播不了了。”
钟慧仪倏然一怔。
“怎么了?”她冷静地问,“是省台里不做这个栏目了,还是说,你们拍到了其他更好的素材?”
如果只是被别家餐饮比下去了,她就还有机会再争取争取。
但如果是省台切掉栏目,那她真就得想想其他法子了。
最后,却两种情况都不是。
曾静说:“栏目没切,你们也没被任何人比下去,是我从台里离职了。”
单位里曾静的直属领导“追求”她,但这个男人,比她大将近十岁,还离过婚有一个儿子。
且不说她毕业没几年,根本看不上这样的老男人。这个人的人品本来也不怎么样,她拒绝后,就马上给她穿小鞋。
曾静自然是坚决地拒绝,为此,她还特别注意跟领导保持距离。
就怕惹人误会。
结果,曾静的避之不及触怒了领导。
她先是被从黄金档除名,然后又从演播厅被派到外景,再之后,就被发配边疆去做新栏目的采访。
曾静从电视台核心圈,一路被流放到边缘圈。
本以为这就是最糟的结果了,不成想——
她来到蓉城兢兢业业拍摄一周,带着素材回到台里,正要找人剪成片,却被通知说美食栏目换人做了。
不仅把她除名,还想免费用她辛苦拍的素材。
凭什么?曾静不可能把自己的成果拱手让人。
她既受不了这个气,又绝不可能向那个滥用职权的领导妥协,继续留下又只有做冷板凳被恶心的份。
再三思量后,干脆带着拍的素材,主动离职了。
曾静三言两语讲了自己被冷藏,只好离职的原委。
然后她遗憾地道:“抱歉啊钟老板,不能兑现承诺,让你的店被更多人看见了。”
这确实很可惜,于她们双方都是。
但遇到这种事,的确也没办法。
“没关系。”钟慧仪反过来关心她,“那你之后有什么打算。”
她想了想,几分认真地道:“反正你有经验,要不然你再来给我拍个广告片?当然,是会付工资的那种。”
曾静深入了解过春熙火锅,又有电视台的工作经历,钟慧仪觉得她说不定真能拍出好广告。
但曾静有自己的追求。
“谢谢,但我有计划了。”
她拒绝这个橄榄枝,表示:“我其实一直想做纪录片,接下来,我应该换个电视台去做纪录片。”
这个年代的纪录片还比较正,题材不如后世那么丰富,历史和传记类的比较多。步入千禧年,又多了些时代发展和消费主义,这类商业相关的作品。
钟慧仪记得,像讲美食这种生活气息浓重的,还要再等十年。
不过,她是重生者,她最擅长的事,就是让未来的东西提前出现。
有没有可能,让曾静在2002年,就做一档美食类的纪录片呢?
无论可能与否,钟慧仪都决定先提出来试试。
“做纪录片很好啊。”她提醒曾静,“说不定你可以用先前拍的素材做投名状,弄一档美食纪录片,当作给新电视台的简历。”
钟慧仪以开玩笑的语气,半真半假,大胆建议:“纪录片可以就叫《舌尖上的烟火》!”
那端,曾静倏然愣怔。
她眼睛一亮,是啊,她完全可以先把手中的素材剪辑好,再去面试。
纪录片讲求的就是一个真实烟火,火锅与美食这样的主题,正正合适。
她想跳槽的台,比现在的省台收视更高,难度更大。
曾静正为此发愁,心里没底呢——毕竟她没有做纪录片的经验。
但钟慧仪的玩笑话,却给了她很大启发。
“这个题材好。”
曾静的语气又振奋起来,“钟老板你等着,我一定努力让春熙火锅被更多人看见!”
钟慧仪也燃起更多的信心。
美食栏目她其实就是碰碰运气,但美食纪录片,她可是和海底捞火锅一样,亲眼看见过大成功的案例。
如果曾静成了,她免费广告的希望会更大。
钟慧仪给女孩打气鼓励:“曾记者,你很有想法和能力,我相信你能行!”
第75章 欠人情
杨知聿最近常常在办公室里发呆。
“杨老师?杨老师!”
女同事叫了他好几声都没反应, 最后只好伸手推他一把:“怎么回事杨老师,你最近怎么老走神?”
杨知聿这才如梦初醒,问:“有什么事?”
“调研组的人到了。”同事提醒他, “招待的餐厅不是你订的吗,你得牵头啊。”
同事拉他起来:“快点, 别让人家等。”
事实上,杨知聿刚刚在想的也是这件事。
但他想的不是要如何给调研组留下好印象, 而是, 他今天又能见到钟慧仪了。
他找她帮的忙落实成功,那他今天是不是得感谢她?
上次没送出去的礼物,今天吃完饭, 是不是应该再送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