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我妈才是重生文大女主(210)

买广告位的费用很高,拍摄广告,她就想节约一点成本。

自古以来,性价比最高的打工人,都是应届毕业生。

钟慧仪决定,找个大四生,来拍自热火锅的广告宣传片。演员的话,就请蓉城本地的生活剧演员,亲和有名气也不贵。

她人都快到传媒大学教务处了,却突然接到曾静的电话。

“喂,钟老板,我有个好消息!”

曾静的声音满是飞扬,“我交好运,应该要跳槽去央视的纪录片频道了,春熙火锅的视频有望问世了!”

!!!

钟慧仪心中一喜,赶紧追问具体情况。

原本,曾静拿着春熙火锅的素材,应聘的是番茄台。

番茄台是全国收视前五的电视台,位于沿海一线发达城市,这里的新鲜血液更多,不容易像老东家那么腐败。

她初来乍到,应聘的是冷门纪录片栏目。

用的就是春熙火锅的片子,主题选的就是钟慧仪建议的烟火美食。

但美食纪录片,在这个年代是冷门。

番茄台的领导看过片子,觉得她的风格不够前卫,不符合千禧年的审美。

其实没有要她。

曾静失落离开,正迷茫不知未来该何去何从,却冷不丁被一个女人拦住。

“我是央视纪录片的记者,这是我的记者证。”

来人先表明态度,然后向她递出橄榄枝,“曾记者,我很喜欢你的拍摄风格,你有没有兴趣加入我的团队?”

原来,方才曾静介绍拍摄思路,和片子想传达的故事与情感时,正好有央视纪录片频道的人过来出差,在电视台拍素材。

她深情并茂讲解时,央视的记者也在旁边听着,被她的风格所打动。

当然,央视的这位记者也不空画饼。

女人直言:“不过,你来我团队有考核期,如果后续我觉得不行,随时会又让你走人。”

“怎么样,要来试试吗?”

上帝关上了曾静的两扇窗,但却在天花板上给她留了门。

她感觉跟做梦似的,难以置信地问:“你的意思是,你代表央视纪录片频道,在邀请我?”

“没关系,我还要在这里留三天。”

女人以为她在迟疑,给她考虑的时间,“三天后,你给我答复。”

正常人谁会拒绝央视抛来的橄榄枝?

“不用考虑!我愿意,我非常愿意去试一试!”曾静一秒都没犹豫,当即点头。

然后,她就飞回家中,光速打包好行李。

临出发前,才想起跟钟慧仪讲讲进度——毕竟做美食纪录片这个主意,是钟慧仪出的。

“钟老板,你相信我吗?”

曾静对她说:“我想再来重新拍一点素材,你方便吗?”

钟慧仪:!!!

这简直是瞌睡遇到枕头,求之不得!

“非常方便!”她迟一秒回答,都是对“馅饼”的不尊重!

第76章 代言人

纪录片相比美食栏目, 叙事要更宁静真实一些。

曾静觉得,先前拍的很多镜头,都还是稍显浮躁。

因为她那时心不静, 憋着一口气想出头,镜头里难免染上功力。

所以她才想回到蓉城, 重新补拍。

正好,钟慧仪也想加入火锅底料的镜头, 两人一拍即合。

当然更重要的是, 她还想请曾静,顺便帮自己拍一支主推新品,自热小火锅的广告片。

央视的纪录片传播力度固然更广, 但钟慧仪知道,节目上线有周期。现在才重新补拍,等纪录片真正问世,少则三五月,长得明年。

并且, 上线了也不能保证收视究竟如何。

自热锅和底料都已经下放工厂生产,她等不起。

还是要先自己想办法投放广告。

拍广告这部分,是钟慧仪上辈子从未涉足的领域。

她不太懂,与其抓瞎去传媒学校碰运气,倒不如多花一点钱, 就请曾静。

钟慧仪也没有直接开口。

她先配合曾静完成对方的工作,当中,她还时不时地根据《舌尖上的中国》的风格, 向曾静“无意”提出一点点自己的拙见。

譬如, 蓉城人吃火锅吃的就是一个团圆,一味乡愁。

又如, 火锅汇集酸甜苦辣咸,品尝火锅正如品尝人生五味。

再有,火锅是食材最丰富的饮食,最能调和众多朋友,就能引申聚散缘分。

……

可以说,钟慧仪把自己胸中的那点美食纪录片的墨水,全部都趁此机会抛洒出来了。

这其中有的想法,很曾静不谋而合,有的给予她很大灵感。

“钟老板,你真是太厉害了。”

她不禁感叹,“你不仅懂做生意,还很懂做节目!”

钟慧仪微微一笑,说:“我只是懂生活而已。”

“啊,这句好!”

曾静立马举起手中录影机:“钟老板,你可以把刚刚那句话,再说一遍吗?”

最近,她总是这样,聊天也总是拿着录影机。

觉得是好素材,能剪进片子里的,就要人家再说一遍。

钟慧仪终于感受到女儿上公开课的不自然。

她是普通人,又不是演员。每次她看着镜头重新再说,就非常的僵硬不自然,常常需要反复拍很多条。

但钟慧仪还有求于曾静,每次都还是非常配合。

她太有耐心,最后曾静都有些不好意思了。

“其实我到央视还有考察期,最后成片能不能被采用,还是得看领导喜好。”

她说:“你这么全心全意,又不厌其烦的配合我,我真是不知道怎么感谢你了。”

钟慧仪坦诚道:“不要这么讲。你的片子问世了,我的火锅店也能被更多人看见,我们这是双赢。”

上一篇: 职业写手 下一篇: 渔业强国从七零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