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慧仪记得,当时大众因为好奇,想知道服务是不是真的有那么好,纷纷特意前去体验。
海底捞自此一炮而红,成为火锅届的传奇。
之后,整个餐饮行业起码有百分之八十的品牌,都学习了海底捞这一套服务。
上辈子,钟慧仪不愁生意,不想冒进,不敢随意改革。
但这一次,她有了机会。
既然花大价钱盘下地段这么好的门市,对火锅的味道也很有信心,那为什么不一步到位,直接一开始就把各方面做到顶级?
她认为,在这个毫不讲究服务态度的年代,搞“上帝式服务”很有噱头。
而且,现在竞争力还没后世那么强,她的创新会成为新店独有的特色,效果绝对比海底捞当初还好。
钟慧仪对此很有信心,所以即便现在根本就没有那么多积蓄,招聘这么多高薪服务员,她还是做了。
幸好服务员不用上岗就发工资,等一个月后发薪时,她认为自己应当已经有那个能力!
但其他人并不看好。
服务员都觉得她是冤大头,想着来都来了,就算倒闭他们赚一波快钱也划算。
范亚仙劝她谨慎,告诉她说只要广告打得到位,火锅味道不差,慢慢做总能做起来。
朋友觉得她这样有点上头,不够脚踏实地。
只有同样来自未来的林麦,在听说妈妈这个计划后,赞不绝口。
她惊奇地问:“妈妈,你是怎么想到这么绝妙的主意的?”
遥遥领先海底捞至少十年,而且,连她这个重生回来的人,一时都没想到还能这样抢先创新。
钟慧仪无法解释,只说:“开动脑筋,就像当初决定来蓉城,又自己摆摊一样。觉得可行,就做了嘛。”
妈妈一贯有经商头脑,林麦听了竟也没有怀疑。
她顿时激动地道:“妈妈以后一定大有作为!”
一定走得比上辈子更远。
刚听说这个计划时,林麦热血上头非常看好,对开张翘首以盼。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进,她渐渐冷静下来,却又开始担心。
诚然,上辈子海底捞靠这个立住口碑,大获成功。
但那是互联网飞速发展的时代,网络社交平台已成熟,当时“上帝式服务”的成功,其实有一半都归功于广阔的营销。
万一海底捞能那么成功,根本就是营销的功劳呢?
千禧年时代连手机都没普及,即便这个噱头可以,但真的能传开吗?
这一套提前十几年,放到千禧年,真的能行得通吗?
人家海底捞家大业大,赌输了大不了重新想个方案再营销。
但妈妈赌得起吗?
高薪聘请这么多服务员,万一生意并不如意,到时候会不会连工资都发不出?
林麦一方面觉得妈妈思想真活络,有机会;另一方面又担心妈妈太冒进,恐失败。
照这样创新去赌,她认为,新店开张后只会走向两个极端:要么一炮而红,要么血本无归。
风险高得离谱。
林麦顿时都无心自己的学习生活了,一心想着新店开张的事。
但开弓没有回头箭,现在后悔也来不及了,只能煎熬地等待检验。
天气越来越冷,开业时间一天天逼近。
圣诞节前一周,“春熙火锅”即将营业的消息,飞满了整个蓉城。
第30章 一炮而红
钟慧仪的这间新店花了巨大心血。
从贷款买铺, 铤而走险赚装修钱,再到请厨师和高薪聘请服务员,每一步都付出大代价。
前面九十九步都做到最好, 最后一步的宣传当然也不能掉链子。
关于火锅店的开业广告,她也花了很多心思。
千禧年大部分新店开业, 都还是请锣鼓队,举个牌子敲锣打鼓的满街宣传。
但锣鼓队都是人力走, 走上半天一天也只能走完特定区域, 根本没办法把消息散满全城。
钟慧仪思量许久,最后把目光投向了三轮车和公交车。
蓉城地处内陆,虽是省会城市, 但相较沿海发达地区的省会而言,发展还是相对缓慢一些。
2000年虽然出租车已经兴起,但出租车单价高,不出远门,大部分人出行还是会优先选择三轮车。
这里的“三轮文化”非常浓厚, 是一块不可小觑的宣传渠道。
锣鼓队照常请,但钟慧仪还印发了大量的传单,找到三轮车队,让他们帮忙散发。
将人力宣传拉到极限后,她又盯向公交车。
这个年代还没有发达的电子屏广告, 想要把广告打遍全城,那公交车这种价廉还满城转的交通工具就是不二之选。
千禧年的公交车还是新鲜玩意,公交车车身还不像后世那样, 都是些饮料、整形广告, 现在印的全部是新时代的流行标语。
钟慧仪看了只觉暴殄天物,她要当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她到公交总部, 表明想印广告喷绘宣传火锅店时,负责人都听懵了。
听说过请表演队和在电视节目打广告的,还没听说过要在公交车车壳子上印广告的。这个想法怪超前,但别说,他觉得还蛮新颖聪明的。
因为是初次试验,谁也不能保证效果如何,负责人给钟慧仪的价格还特别低。
钟慧仪干脆把车厢里的手拉环也利用起来,打了小喷绘纸,贴在吊环上,一上车就能看见。
余下的钱,她又拿到整个蓉城人流量最大的春熙夜市,“买下了”摊主们的小喇叭。
于是从某一天起——
人们随手招个三轮车,收到了“春熙火锅”的开业大酬宾传单;和朋友逛夜市时,每个摊位的小喇叭不卖自己的货,放的全是“春熙火锅”盛大开业的广播;就连只是走在路上,旁边公交车开过去,车身上居然也是“春熙火锅”圣诞节开始营业的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