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哈,先耍了再来吃夜火锅,巴适得板。”
一呼百应,大家觉得很有道理,很多打算放弃的人又掉头回来。
成了,真成了!
她家的火锅店变成了千禧年的网红店。
林麦看得激情澎湃的,差点没泪目。
而她身边,三个小姑娘,嘴巴更是张成O型。
“林、林麦,我们还去你家过圣诞吗?”周晓晴感叹,“好火爆,我们根本就挤不进去了吧。”
忙成这样,她再进去那真的是给妈妈添麻烦。
林麦大手一挥,表示:“不去了,我请你们吃麦当劳,吃完就去天府广场打棒棒!”
“好耶~”
四个女生手挽手,去往了同样爆红的麦当劳。
等餐的时候,林麦给班主任打电话说明了情况,表示她们要在天府广场玩到十一点。
如此,既方便李老师来接人,也不怕妈妈在忙完后找不到自己。
不过林麦属实多虑了。
春熙火锅味道与特色拉满,再经客人口口相传,将胃口拉到极致。开业这天,大家都想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今夜灯火通明,客人都不肯走空,竟是直接开了个通宵。
翌日清晨,当林麦在宾馆睁开眼时,看见妈妈正坐在床上在数钱。
花花绿绿的一堆,妈妈完全就是坐在钱堆上。
她揉揉眼睛,一个鲤鱼打挺起来笑问:“妈妈,我们发财啦?”
钟慧仪笑得比女儿更灿烂,她自信飞扬的颔首:“嗯啊,麦麦的大房子很快就能有了。”
她数了两遍,绝对不会有错。
开业第一天,火锅店的日流水,破万了。
第31章 电视广告
钟慧仪的新店经营理念超前, 火锅味道好,菜品花样又多。
开业一周,在蓉城仍极具新鲜感, 随着口碑发酵,排队的人不减反增。
春熙火锅门口日日排队的长龙, 成为了继春熙夜市后的,新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火成这样, 媒体们坐不住了。
开业没几天, 蓉城电视台和蓉城晚报,就都派了人前来采访。
先在门口采访排队的客人们:
“请问你现在要排多久才能吃上?”
“我四点半就来了,等不了多久, 五点半饭点正好吃上。”
“这家火锅真有这么好?四点半来都要排一个小时才能吃上,您不觉得太夸张了吗?”
“确实好!我都是回头客了,具体的不好解释,只能说‘春熙火锅’一定要亲自来体验一回才晓得有多巴适。”
起初记者们还觉得都是托,结果一连蹲守好几天, 没有人不夸的。
硬要挑毛病的话,那就是人太多,等位太久。
火爆全城还能零差评,可谓奇观念。
有记者不信邪,专门过来排长队, 怀抱着挑刺的态度要亲自尝一尝。
结果进门,一套顶级服务加优质味道双重席卷,根本无人能招架。
媒体们的采访对象, 就立马又从客人变成钟慧仪这个老板。
每天, 都有很多支话筒对准钟慧仪:
“钟老板,你是怎么想到这么有创意的火锅的, 可以说说吗?”
“老板,你们的服务太顶了,能不能请你聊聊怎么培训服务员?”
“钟老板我是《蓉城新鲜事》的记者,我们想跟您约个专访,请问能跟您约个时间吗?”
“春熙火锅这么火爆,钟老板有没有开分店的计划呢?”
……
有单纯来采访写新闻稿的,有想约她做专题的,甚至还有美食频道想请她上节目的。
饶是钟慧仪自信新店不会差,却也没料到能红成这样。
她一届普通人,不过仗着重生的一点先知,才能想出这些看似新颖的点子罢了。
去专访上节目什么的就算了,但接受一次小小的采访应该可行。
钟慧仪转动脑筋略一思量,决定把这些想要采访的媒体,全部约在同一天。到时,提前为他们预留一个包间,大家吃着火锅就轻松把采访做了。
如此,媒体能受到优待,而她自己也不至于太紧张。
开业前她没钱做的电视广告,这次就用一顿火锅把它做成!
说干就干,钟慧仪翻出收到的媒体名片,一家家打过去邀请。
听说会专门预留位置,果真记者们几乎都应下来。
一大桌十一个人,宾主尽欢。
没多久,蓉城的报刊和本地电视节目,陆续开始报道春熙路的大红人——春熙火锅。
钟慧仪两辈子以来,第一次登上了报纸和电视。
店里的小年轻服务员们,拿着报纸激动地冲进来大喊:“今天报纸全部是咱们火锅店和钟老板,老板你太牛啦!”
一屋子人看向她,全是崇拜的目光。
特别是陈梅的女儿王冬灵,十四岁的姑娘仰望地对着她发愿:“太厉害了,我以后也要当钟老板这样的人!”
钟慧仪听着一声声夸赞,心中涌动出一股奇妙的飞扬感。
其实上辈子后来,她赚的钱比现在多多了。那时候稳打稳扎,一步一个脚印,虽然没这么招摇爆火,却也越做越高开了酒楼。
可是,上辈子却从没人像这样赞扬过她,她也从未生出过如此刻般的成就感。
难道这就是单打独斗的快感,是胜利果实只握在自己手中的美妙?
*
春熙火锅的成功,不仅让钟慧仪出了名,也让林麦成了学校的小红人。
还是托赵飞翔的福,他先前取笑林麦家是卖节子粉的,一通纠缠让班里很多人都知道她家要在春熙路开火锅店。
恰好,春熙火锅红起来,钟慧仪的照片又登上报纸电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