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同人)开局给秦始皇盘点十大败家皇帝(168)+番外
【新旧唐书都有记载,隋朝大业十三年,李渊为太原留守。
隋末农民起义爆发,太原这一带的农民起义军攻打太原,李渊陷入了起义军的包围。李世民率轻骑部队营救,将李渊给救了出来。
说起来,李世民对李渊也是有救命之恩的。
仅凭救父这一点,李世民就胜过了李建成。太子李建成的悲剧在于有个这么出色的弟弟,从而错失了皇位。】
天幕下的众人:“……”救命之恩可不能这么算啊。李世民救李渊那是职责所在,哪里有什么恩情?只能说是尽忠职守。
【如果说李世民解雁门关之围时,只是吓跑敌人,只能突显智谋,而不能突显武力。那么李世民救李渊就是实打实的与敌人激战了,不说武艺高强,至少是弓马娴熟。
这就不得不提到,李世民是“飞将军”李广的后裔,也算是家学渊源了。
李广的骑射是很出色的。】
秦始皇嬴政点头,李世民确实是一员合格的武将。
汉武帝刘彻惊讶了,后世的“千古一帝”居然是李广的后裔。
李广看到这里也惊呆了,旋即欣喜若狂,就连不能封侯的苦闷都淡化了不少。他的后世子孙可是“千古一帝”啊。
之前还羡慕杨震,现在一点都不羡慕了。
唐太宗李世民看到天幕在夸他,十分的开心。他大唐总算是能给祖宗们长脸了,就保持这个风格,接着夸。
不提玄武门之变,他就投两个币。
第85章
【明君之所以是明君,在于能够选贤任能,爱护百姓。李世民能和秦始皇、汉武帝一样成为“千古一帝”的前提,要是一位明君。
李世民提拔的人才有许多,简要说几个。
我们之前提到过刘文静这个人,唯一被李渊冤杀的开国功臣,后来李世民为他平反了。
刘文静是因为李世民才跟着李渊造反。
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隆中对提出了三分天下;李世民前往狱中会见刘文静,谈论天下时局。
刘文静为什么会在狱中呢?
这就和鼎鼎有名的“瓦岗寨”有关,热爱追剧的朋友对隋朝末年的瓦岗寨起义绝对是非常熟悉,这里就不多说了。因为和刘文静有姻亲关系的李密是瓦岗寨的骨干,所以刘文静也就被李密连累,关押在太原的监狱中。
这个李密是隋末唐初的人,不是晋朝那个写《陈情表》的李密。】
正和扶苏一起观看天幕盘点的张良:“??”这个秦始皇指的是始皇帝吧?明君??
张良陷入了思考当中。
被天幕提及,“晋朝那个写《陈情表》”的李密:“……”所以,是他这篇文章上了后世学子的课本吗?
所以他才会被贴上这样的标签。
唐高祖李渊看了往期的天幕盘点,知道李世民会替刘文静平反,正犹豫要不要杀了刘文静。天幕说刘文静是冤枉的,可是刘文静口出怨言是实,真的是冤枉的吗?
他觉得李世民替刘文静平反是因为私交。
天幕都说了,刘文静愿意跟着他反隋是因为李世民。这么说来李世民徇私,替刘文静平反的这种可能性很大啊。
身在牢中的刘文静:“……”巧了,他现在也在狱中呢。
一个多月前他还和一众大臣一起在殿外仰头观看天幕盘点,谁曾想就因为口不择言被关进了监狱。
早在西汉的邓太后都允许言论自由呢。
天幕都说他是冤枉的了,陛下还不放了他,可不就是“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真实写照?
天幕居然还说是他不配。
唐太宗李世民觉得刘文静早就有反隋之心,而他父亲刚巧当时正是太原留守,倒不全是因为他。
可以说,谁是太原留守且愿意反隋,刘文静就跟谁造反。
【当时刘文静只是一阶下囚,被关在太原郡的监狱中。而李世民是太原留守唐国公李渊的儿子。
太原留守是整个太原郡的最高军政长官。
这个地方最大的官的儿子,到监狱里去见一个囚犯,与其谈论天下时局,就说刘文静的排面大不大吧?李世民的礼贤下士到了什么程度?
监狱都拦不住他。
李世民读史书,读到“草木皆兵”时,灵活运用,解了雁门关之围。李世民礼贤下士到狱中与刘文静谈论天下时局,同样也可以给予小说作者启发。
打个比方:
主角入狱,本该被狱卒欺辱,结果皇帝亲自到狱中探望主角,就问主角的排面大不大?会不会让狱卒惊掉下巴?会不会让满朝文武惊掉下巴?
刘备三顾茅庐都能让诸葛亮感恩戴德,鞠躬尽瘁以死相报。
刘文静一阶下囚,得李世民入狱中相请,不说像诸葛亮那样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那也是肝脑涂地了。
刘文静对李世民的评价非常高,甚至因此和好友裴寂争吵。】
秦始皇嬴政想起了扶苏派人送来的信件,上面有张良的治国良策,提到了扶苏已经成功拜了“帝师”张良为师,正跟在张良身边学习。
只是张良还不知道扶苏的身份,挺让他为此发愁的。
刘备请出诸葛亮,那是三顾茅庐;李世民请出刘文静,是去狱中相见。扶苏请张良出手治理国家,确实是亲自去了,却是用假名字假身份骗来的。
不敢想象张良得知真相后会气成什么样?
张良看到这里,想到了进城时得知的消息,来下邳求贤的太子还没有走。不知道太子会以怎样的方式求贤,能不能做到像刘备、李世民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