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同人)开局给秦始皇盘点十大败家皇帝(214)+番外
杜牧:“……?!”期待作者菌开放评论区的那天,他要和王安石大战三百回合。
现在就只能看苏轼的了。
天幕上出现了王安石的《泊船瓜洲》全诗和苏轼的《花影》全诗。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刚被太阳收拾去,却教明月送将来。”
明月:你两可真难伺候。
《泊船瓜洲》据说是王安石被贬之后所作,期待再度拜相,继续他的变法事业。《花影》据说是苏轼不满王安石才刚被贬没多久又当丞相了,作诗讽刺。
风水轮流转,写诗怼人的王安石也被人给写诗怼了,关键怼他的人在诗词造诣上同样不俗。】
杜牧默默地想着,等评论区开放了,他亲自下场收拾。
就用诗文来辩!
他已过不惑之年,不知王安石年龄几何,应该不算是以大欺小吧?
元丰七年,也就是公元1084年,已经是哥俩好的王安石和苏轼两人对视一眼,十分尴尬。
【元丰八年,也就是公元1085年,宋神宗赵顼驾崩,年幼的宋哲宗即位。宋神宗赵顼的亲妈高太后荣升太皇太后,临朝听政。
高太后是反对王安石变法的,儿子成年了管不了,在成为了太皇太后之后,趁孙子年幼,便照着自己的想法来,全面废除新法。
打压新党,自然就要提拔旧党,于是在神宗朝遭受贬谪的苏轼就被记起来了,将人召回朝廷中枢。
苏轼那是以坐火箭的速度高升,差一点就成了保守派的领军人物。】
知道自己死期的宋神宗赵顼加入了勤练五禽戏的队伍,之前从神医盘点中得到的养生汤也得备着。
不求长生不老,至少,他不能让白发人送黑发人。
那他心心念念的变法就全完了。
只要勇敢地迈出第一步,任用武将种谔灭亡西夏,就能用战事堵住反对变法的人的嘴,证明给世人看,变法是可行的。
他面对母亲的时候也能少点压力。
【保守派想起苏轼之前的丰功伟绩,怼王安石十分的卖力,那是对苏轼寄予了厚望,想让苏轼当领军人物,结果苏轼让他们失望了。
回到朝廷中枢的苏轼已经不是之前和王安石对着干的苏轼了,对保守派全面废除新法的做法很不赞同,觉得有些新法还是不错的,可以保留。
苏轼这个态度,在新旧两党两边都不受待见。苏轼在中央不受同僚们的待见,自请外任。】
【有一点作者菌很不理解,高太皇太后和苏轼说,苏轼能够高升是因为神宗皇帝对苏轼十分的欣赏。
欣赏到把苏轼贬到黄州不闻不问?这种欣赏还真是特别。】
宋神宗赵顼想着是时候赦免苏轼了,不说把人调到京师,至少应该让人离开贬谪之地。
太皇太后高滔滔吐槽:“这有什么不理解的,赵顼欣赏苏轼的才华,但是不认同苏轼的政治观点,自然是遗憾不能重用苏轼。”她就不同了,十分看好和王安石等新党作对的苏轼。
重用苏轼,弥补赵顼的遗憾。
说到底,她也是通过赵顼才知道苏轼有才,关键苏轼还是旧党的官员,这才对苏轼加以重用。
所以说苏轼最该感谢的人是赵顼。
【苏轼自请外任可比被贬时风光多了,在杭州任职时,朝廷并没有亏待他,对他的慰劳十分的优厚。
苏轼在杭州更是为百姓办了不少实事。】
天幕上出现了杭州西湖著名的景点——苏堤。
众人看到苏堤绿柳荫荫的景色十分的赞美,想要身临其境去游玩一番。
【杭州出现旱灾,闹饥荒和瘟疫。苏轼请求朝廷赈灾,用米粮救济饥民,又自掏腰包建立方舱医院,请医生给病人治病。
这个自掏腰包直接掏了五十两黄金,颠覆了我们对苏轼很穷的认知。
苏轼在杭州兴修水利,解决民生问题;建造长堤,方便人们通行。当地人对苏轼十分的爱戴,为苏轼建造生祠。】
【之后苏轼碾转各地做知州,解决了当地的水患、匪患、漕运等问题。】
秦始皇嬴政点头:这苏轼确实是位能臣。
天幕之前盘点的曹植和陶渊明都不适合当官,李白和杜甫时运不济,摊上了一个登上败家皇帝榜的皇帝。此番终于见到了一个能够做出政绩的诗人。
则天大圣皇帝武则天想到了到处都有百姓自发建造生祠的狄仁杰,想着宋朝的皇帝确实不会用人。
【苏轼在官场仕途上的好日子,大概就是高太皇太后在世的时候。
可以说高太皇太后是苏轼的伯乐。
高太皇太后名叫高滔滔,在历史上的评价很高,执政七八年,政治清明,有“女中尧舜”之称。
高滔滔一死,宋哲宗就恢复新法,贬谪旧党的官员。
被当作旧党官员的苏轼好日子到头了,很快就又被贬了,而且被贬的比之前更偏。
这回王安石爱莫能助。】
【自古以来搞变法的就没有好下场,相比其他人来说,王安石的下场算是好的了,据说只是被气死了而已。
早在公元1086年,王安石病逝,自然是帮不了苏轼了。
宋朝是宣称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不杀士大夫。虽然这并不是金科玉律,但苏轼和王安石多多少少是从中获益的,不然下场会更惨。】
秦始皇嬴政想到了商鞅,相比之下王安石确实是得了善终。
得知自己死期的王安石想着该好好养生了,虽然天幕说哲宗皇帝上位后会恢复新法,但他已经不抱什么希望了。
一向支持他的神宗皇帝都对新法不是很支持了,还能把希望寄托在下一任皇帝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