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历史同人)开局给秦始皇盘点十大败家皇帝(216)+番外

作者: 南风音子 阅读记录

荀灌当时虚岁十三,周岁只有十二岁,率领不知道多少个勇士于夜晚突围而出,从容不迫地指挥部下且战且前,逃向北面的鲁阳山,到达鲁阳山后顺利地摆脱了追兵。

而后,荀灌面见石览,得知石览也没有办法解宛城之围,便以父亲荀崧的名义写了一封信向当时已经年过半百的老将周访求援,还与周访结为兄弟。

荀崧:女儿给自己认了个大哥。

周访派儿子领兵三千和石览一同救援,这才解了宛城之围。

荀灌年龄虽小,但是有勇有谋。】

魏王曹操赞叹:“荀灌有荀文若当年之风。”荀彧守鄄城的时候,就亲自去见敌军首领,三言两语说的敌军退兵。

想到荀灌还是他女儿的血脉,心底高兴,不但像荀彧,也像他。

【《晋书》中记载,荀崧派荀灌率领数千勇士突围求援。

无三不成几,这个“数千”不会低于三千,人数上过于离谱。哪怕是周访派兵前来救援,也只是派了三千人而已。

荀崧守城的兵力若是有三千,也不需要求援了。

守城不是与攻城的敌军在平地上平A,拼人头。

刘备夺川蜀之时,霍峻领数百人留守葭萌关,面对一万多人的敌兵攻城,坚守一年后击退敌军。

张八百和孙十万在合肥的交锋就不必说了。

张巡坚守孤城,以万余人对抗十几万人不落下风。

种种例子表明,荀崧如果不是废柴,但凡有数千勇士,也不至于被围困。】

【《孙子兵法》上说:“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

荀崧如果有数千守城士兵,那围城的敌军得有数万,不是周访儿子那三千士兵能够解救的。

相比之下,《资治通鉴》记载的荀崧派荀灌率领数十勇士突围求援就比较靠谱了。

率领数千勇士突围,知道的是突围,不知道的还以为是守城将领犯糊涂放弃现有的城墙防御优势要发起总攻了,那就真是给敌人送菜。

想想只需坚守就可破敌,但被逼无奈哭着出城迎敌的哥舒翰,当真是优逝在我啊。】

天幕下的众人:作者菌懂点兵法,但不多。

孙·十万·权:“……!”天幕这样说,他有何颜面去面对父兄啊。难以想象评论区开放之后,他将面临的惨状。

现在就希望天幕能说点他的好话。

对荀崧这个后辈十分看好的荀顗想着,荀崧是能振兴家族,再现父亲荀文若荣光的孩子,当然不是什么废柴。

不光荀崧争气,就连荀崧生的女儿也争气啊。

突然被踢一脚的唐玄宗李隆基:“……!”炒冷饭过分了啊!

谁能想到看个女将盘点还能被踹啊?

【荀灌突围出城求援的事情发生在公元315年,这个时候的西晋经历了“永嘉之乱”,已经快要灭亡了。

杜曾原本是晋朝的将领,受命为代理竟陵太守,在联合贼寇首领剿灭了叛乱后,自称南中郎将、竟陵太守,从平叛的变成了反叛的。

杜曾围攻宛城失利,给荀崧写信,说要讨伐贼寇报效朝廷。荀崧识人不明,轻信了杜曾的话,果然杜曾二次反叛。】

荀顗:“……”不会是他看走眼了吧?不可能,绝对不可能!

【在这多事之秋,有着出色表现的荀灌本应该大放异彩,结果却是不出意料的被雪藏了。

荀灌突围出城求援解了宛城之围后,史书再无对荀灌的记载。原因显而易见,荀灌是女子,在男权社会下想要功成名就是十分困难的。如果是男子,后续的战役绝对有他的身影,史书上的记载也不会只有寥寥几句。】

【宛城被围之时,城中即将粮尽,到了生死危机的时候,是荀灌带人突围求援。

满城的男人,不如一个年少的女孩子。若非如此,身为女儿身的荀灌,根本没有机会接受这一任务,让史书为她添上一笔。】

天幕上再现了荀灌带人突围的场景。

朦胧夜色下,荀灌一骑当先,所率领的勇士全部听从她的号令,井然有序地向着北方突围。

【荀灌年纪轻轻就有勇有谋,在乱世中不排除有建功立业的想法。给她几十人,她能突围而出;给她一支笔,她能请到三千援军。

通常情况下,小时了了,大了更佳。

很难想象身在乱世,荀崧会舍弃这样的英才不用。至于为何荀灌之后的事迹没有记载,极有可能是她的功绩被他人冒领了。

这事不是没有可能。

荀彧的大侄子荀攸,可以说是曹操的谋主,献十二奇计助曹操统一中原,但是具体是什么计策没能流传下来,以至于后世声名不显。

当然,这其中没有什么猫腻,怪只怪负责整理荀攸计策的钟繇死得太早,在整理好之前就挂了。

可转念一想,荀攸所献的计策都没人知道,要隐瞒荀灌往后的功绩不是轻而易举的吗?】

魏王曹操想到故去的荀攸悲从中来,荀攸所献的计策他都是知道的,要不替钟繇把这份差事做了吧?

隐约得知自己死期的钟繇:“???”

【别说是古代,就是当今社会,女性做出的贡献都能被抹杀,就比如有关疫情的那部骂上热搜的烂片。

《三国演义》是古人所作,被评为四大名著之一,里面将历史事件张冠李戴的情节可太多了,看来在这方面玩的挺溜。

编剧在张冠李戴这方面也是能手,像之前提过的曹操会见匈奴使者找人代替自己的事迹,有关苏轼的对子。

将女性的功绩按在男人身上不是没有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