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历史同人)开局给秦始皇盘点十大败家皇帝(251)+番外

作者: 南风音子 阅读记录

她是宋朝第一位临朝称制的太后。】

唐太宗李世民十分期待,重点来了。

第130章

汉武帝刘彻看到刘娥临朝称制,觉得宋真宗不但应该杀了李宸妃,还应该将刘皇后也一起杀了。

他不允许有女人独揽大权的事情发生。

不过,这是宋朝的事情,他管不着,只能够扼腕叹息了。不过,钩弋夫人的父亲曾因为犯法获罪,钩弋夫人本身也没什么文化,掌握大权之后想要政治清明是不可能了,而榜上这些临朝称制的女性,大多都富有学识,也算是欣慰了。

大概天幕盘点的这些太后、皇后中,就数吕雉学识最低。

【刘娥是官宦人家,父亲是刺史,可惜刚出生不久就没了父母成了孤儿,家境自然也就一落千丈,但是肯学习,爱读书。毕竟是官宦人家出身,不像普通平民那样读不起书,不爱读书,不知道读书的重要性。

现代社会如果不是推行九年义务教育进行全国扫盲,肯定很多农村家庭都不会让女儿去读书。

哪怕是现在,也有九漏鱼的存在,不是讽刺,而是真正意义上的适龄少年儿童没有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因为父母愚昧,不知道读书的重要性,孩子不想读书就不读了,早点帮家里干活,去外面打工谋生活补贴家用。

这样的家庭太多了。

作者菌如果不是初三下学期的时候年纪太小不满十四周岁,当时直接就辍学去打工了。毕竟作者菌的父亲也是十四周岁的时候辍学,虚报两岁去挖煤的。

寒门难出贵子,在于贫民目光短浅,没有觉醒读书很重要的意识,这一步入门级的就很难了,筛除大部分人。好不容易靠一代人觉醒了这个意识,再靠一代甚至几代人积累资源,为后代铺路,更是难上加难。

寒门,现在是指贫民,古代是指落魄的贵族。】

汉武帝刘彻点头,他猜对了,刘娥果然是个有学识的人。若是钩弋夫人的出身好点,学识高点,政治眼光独到,他恐怕不会杀了钩弋夫人。

他怕的只是钩弋夫人祸国殃民。

元朝诗人张养浩在《山坡羊·潼关怀古》诗中写道:“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他本以为造出神迹的作者菌非富即贵,原来也是贫民出身吗?

这样看来后世打破了朝代兴亡更替百姓都受苦的魔咒,后世百姓的生活是真的幸福。

不说别的,至少朝廷肯普及教育。

也有可能是富的更富,而穷的落后上千年,毕竟天幕曾展示了后世的贫民窟,那居住环境和他所在的朝代也没有什么不同,同样是住着茅草屋。

只不过在他所处的朝代,能住得起茅草屋的是一般人家,甚至家境还算殷实,而在后世是极度贫困的贫民。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看天幕异象展示,早在西汉时期就有了抽水马桶,而他身在千年之后的元朝,都没有见过抽水马桶。再过几百上千年,抽水马桶才算是普及到了平民。

难以想象后世的富贵人家能够享用什么样的高科技?比普通人家领先多少年?

【《宋史》中记载,刘娥“善播鼗”。也就是擅长演奏小鼓这一乐器,在后世人们的眼中就成了擅长摇拨浪鼓的歌女。不管是乐器还是身份,档次一下子就下去了。

刘娥再怎么样也是刺史的女儿,身份不低。

《宋史》中记载,以锻银为业的龚美“摧之入京师,后年十五入襄邸。”“摧”是折断、毁坏的意思,不知道在古代是个什么意思,怎么看都不像是正常带人入京。在司马光的笔下,刘娥直接就成了龚美的妻子,怎么看都很牵强。

刘娥到了京城,等到十五岁才进入襄王府邸,也就是后来的宋真宗赵恒的府邸。

虚岁十五,周岁十四,也就是说,刘娥进京时,周岁只有十二三岁。

这年龄即使是在古代,嫁做人妇也太早了些。】

天幕下的众人:“……”十五岁以前嫁作人妇正当时,不早,一点都不早。毕竟女子到了豆蔻年华,天癸差不多都来了,都能生孩子了,嫁人哪里早了?

众人想到女人能生孩子和能够顺利生下孩子是两回事,又觉得十五岁以前成婚早了。

毕竟天幕曾血淋淋地提醒着他们,他们想要女子早婚,是想让女子早点生下孩子,但是难产率和新生儿死亡率高的惊人,和女子过早生育有关,得不偿失。

看来是该调高女子的婚育年龄了。

【宋真宗赵恒念着刘娥是一介孤女,没有家人,便让龚美改姓刘,认作刘娥的义兄,当成刘娥的家人。也就是说,刘娥厚葬李宸妃,想要保全的娘家人其实是和龚美有着血缘关系的家人,可见这对义兄妹之间关系不错。

司马光在《涑水记闻》中直接写刘娥是倡妇,嫁给龚美为妻,之后又被龚美给卖了。

若是真的如此,刘娥不可能为娘家人着想。】

宋仁宗赵祯有点同情太后了,惨,太惨了,后世之人怎么这样啊?

太后刘娥暗骂:好个司马光!

宋仁宗朝。

赵祯对司马光怒目而视,这写的什么鬼东西?敢骂刘太后是倡妇?

他早就下了旨意,不得妄加议论刘太后临朝称制的事情,结果反倒编排起了刘太后,胆子大得很啊。

好,真是好啊!赵祯差点气疯。

司马光:“……”不,《涑水记闻》中的故事可不是他胡编乱造的,那都是记录别人所说的故事,每一条都有记录讲述其故事的人,和他有什么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