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同人)开局给秦始皇盘点十大败家皇帝(28)+番外
众人:张良高瞻远瞩,思虑周全。刘邦真是走了狗屎运,能得张良尽心辅佐。
【得民心者得天下,在进入咸阳城后,张良告诫已经飘了的刘邦,要与城中的军队约法三章,即:不杀百姓、不伤百姓、不抢夺百姓财物,违者处死或治罪。刘邦照做了,此举帮助刘邦迅速赢得民心。】
天幕上展示了张良劝诫刘邦的情景。
各朝各代:
嬴政反思了一下自己,确实是为百姓们做的太少了。天幕上张良在劝诫刘邦,又何尝不是在劝诫他?
得民心者得天下,是这么个理。
“荀文若之进善,不进不止。”大汉丞相曹操看到天幕上的情景,不由得想到了荀彧。
众人:刘邦这一点比较好,听劝。
【接下来我们说说历史上出名的鸿门宴。
当时项羽势大,刘邦暂不能与其争锋。刘邦听从樊哙的建议,退军到霸上,迎接项羽进入咸阳。项羽在鸿门设宴,想诛杀刘邦。
项羽的叔父项伯感念张良当年的救命之恩,想到张良在刘邦那里会有危险,于是连夜策马到刘邦的营地,私会张良,想叫张良一起偷偷地逃走。
但张良并没有逃走,他将这一消息告诉刘邦,建议刘邦拉拢项伯,好应对鸿门宴。鸿门宴的结局,大家也知道,刘邦成功逃脱。】
【后来刘邦出汉中,与项羽的战争进入焦灼状态,进退两难。张良建议刘邦联合其他三股势力一起攻打项羽,逼得项羽走投无路,在四面楚歌声中步了其祖父项燕的后尘——拔剑自刎。
张良助刘邦击败项羽,取得天下。】
接下来是一段视频:
[韩信设十面埋伏,把项羽的大军围困在垓下。
军帐内,韩信正和张良商讨。
韩信言道:“项羽的军队虽然被团团围住,但是士气尤在。吾听闻项羽率领江东子弟过河伐秦时,曾破斧沉舟,上下一心,击败了秦军。此刻项羽尚有数万大军,要胜过他很难。”
张良提醒道:“若是能瓦解楚军的军心,获胜就容易了。”
韩信经张良这么一点播,兴奋地道:“我知道该如何破敌了。”
夜色下,张良吹笛伴奏。韩信带领楚国的士兵唱起了家乡的歌曲。
项羽的大军听到四面八方都是汉军中传来的楚歌声,军心已散,连项羽都失去了战意。]
天幕来了一个张良在月色下吹笛的特写镜头。
天幕下的众人:月色很美,月色下吹笛的人更美。
秦始皇位面
右丞相冯去疾听到这笛声有些担忧:今上惜才,真把张良招入了朝廷,恐怕会成为第二个高渐离。
【汉朝开国时,刘邦高度评价张良:“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尊张良为帝者师,封万户侯。后人也将张良尊为“谋圣”,位居武庙十哲右侧首位。但或许是天妒英才,张良体弱多病,饱受病痛折磨,因身体原因未能亲自领军。】
【后来他云游四方,从容度过“狡兔死,走狗烹”的大劫。】
天幕上放出张良晚年云游四方的视频。
里面张良面容苍老,头发花白,穿着朴素,表情却非常云淡风轻,甚至怡然自得。
嬴政看着这画面,微微皱眉。
这个人确实很强,但也很难招揽。年轻时他四处寻求贤主,只为反秦;跟随刘邦后,一直忠诚冷静,给出的建议都非常符合局势,甚至逆转局势;功成之后,不贪图富贵,放得下名利,云游而去。
这样的人,除了灭秦别无所求,想要为他所用,很难。
嬴政想到六国都大一统了,招揽“汉初三杰”之事,总归不可能比这更难。思及此,嬴政轻轻笑了。
汉初三杰,他志在必得。
第14章 兵仙
【同萧何一样,张良后续的故事,我们讲到吕后临朝称制时再详细的解说。我们最后再简单说说“初汉三杰”之一的兵仙韩信。】
天幕下的众人意犹未尽,还想听张良的事迹,但天幕已经讲到了韩信。
【首先简单介绍一下韩信,韩信是泗水郡淮阴县人,也在江浙沪包邮区,和刘邦是同一个省的老乡。】
【说起韩信,有三个典故相信大家耳熟能详。一个是“胯下之辱”,一个是“漂母乞食”,还有一个是“韩信点兵——多多益善”。】
【我们先来说说韩信的“胯下之辱”。】
【韩信早年贫困,无法自食其力,靠别人的接济生存,这就很让人看不起。】
接下来是一段视频:
[一少年见韩信不受众人待见,也敢上前挑衅,当众羞辱道:“你虽然长的人高马大,佩带刀剑,但不过就是一孬种。有胆子,你就用手中的剑杀了我;没胆子,你就从我□□钻过去。”
韩信趴在地下,从少年的□□下钻了过去。]
天幕下的众人很不理解,韩信为什么要听这个少年的话呢?不能无视走开吗?
除非是走不开。
羞辱韩信的不是一人,而是一群,只是不像少年这样明目张胆。
【从此以后,韩信的胆小出名了。这对他来说并不完全是坏处,正所谓因祸得福,因为他胆子小的名声远扬,给敌军将领造成了误导,从而做出了错误的判断,让韩信赢得了关键性的战役。】
天幕下的众人中不乏懂得兵法之人,赞同地点头。
兵法有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那位将领怕是想不到韩信不杀辱他的少年不是胆小,而是足够理智。
【接下来说说“漂母乞食”。】
【河边有很多洗衣服的妇人,看到在河边钓鱼的韩信食不果腹,起了怜悯之心,于是拿出饭食给韩信吃。时间长了,韩信对妇人说要报答。妇人说道:“我只是可怜你这王孙,并不指望你报答。”昔日的王孙贵族,竟落魄至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