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跟后世的数学一样,数学不会那是真的不会。历史,政治什么的,就算不会也能够随意胡诌几句,数学是真的没办法胡诌。
第二场谢瑱考的好,很有信心,出来的时候就比较早。
这一次进去三天,头两天都是阴天,到第三天才开始下雨。
第二场开考的时候,就少了不少的考生。结果没有想到,第三天又下雨了,估计又要有不少考生生病了。
其实没有必要非要二月考的,可以稍微往后面挪一个月,三月考会试,四月考殿试,对于考生来说还能好接受一点。
正如谢瑱预料的那般,因为天气不怎么好,又有不少考生病倒了。
第一场考试的时候,一共将近五千人参加考试。到了第二场少了二百多人,到了第三场又少了将近一百人。
这些都是身体本来就不怎么好的考生,碰上比较恶劣的天气就率先倒下了。
剩下的都是一些身体好,或者是还能撑下去的考生,还在坚持着参加第三场考试。
第三场主要考得是策问,散文,诗赋,以及两篇四书。
这一次的考试题目不算很多,考试的题目难度却不小。光是那道诗赋题的破题,就能够难住不少的考生了。
谢瑱是最后才做诗赋与策问的,所以一直等到第二天的下午,他才注意到这两题的难度有点高。
不过好在,他还有一天半的时间,足够他慢慢研究慢慢答题了。
最后一场,天气要比之前好了很多。虽然大部分的时间依旧是阴天,不过天气已经有转晴的迹象了。
谢瑱在策问一题上耗费了不少时间,这一次的策问主要是讲君臣关系。他在答题的时候,整张卷面上都是君臣之道,把对君王的恭敬写得满满当当。
然而他的内心却不是这样想的,他不怎么看好现在的老皇帝,所以他注定不是保皇派的。
他也不喜欢太子,太子生性弑杀,且猜忌之心颇重。
这样的天子,是不会允许权臣当政的。谢瑱想要在朝堂有很大的话语权,以对方的性格绝对不会允许,说不定还会给他招来杀身之祸。
除去太子,剩下的还有二皇子……不对,去年的时候二皇子,三皇子都已经封王了,如今要叫他们二王爷与三王爷。
二王爷是四皇子的哥哥,两个人都是一个母妃所生。他们的外祖一家是清流,是不大希望他们争夺皇位的。
小说里面,四皇子听从了母妃的教导,一辈子当了一个闲散的王爷。
但是他的哥哥却不是一个安分的,后来带着另一位皇子想要夺太子的皇位,却被太子与主角攻苏毅旸杀死在了半路上。
苏毅旸是保皇派,效忠当今的皇帝。太子是正经皇储,那保皇派肯定也要保太子。
谢瑱首先就排除了太子,加上他对苏毅旸有夺夫之恨,又是一个文臣一个武将的,他们就真的注定水火不容了。
如今对于谢瑱比较好用的,那就是二王爷与三王爷。
老二是小说里盖棺定论了会夺位的,虽然结果他失败了,却实实在在动手过。
加上他失败过,就证明他的本事不大,以后掌控起来比较容易。
然后就是老三,老三脾气不好,还好色,按道理来说,这样的人还不如四皇子好用。
但是老三好就好在,他有个很强的母族帮忙,且是个浮于表面的人。
脾气不好,好色什么的,其实只要掌握好了分寸,掌控起来还是很好控制的。
这两个不管哪一个,对于谢瑱往上爬都很好用。如果这两条路都走不通,他也可以走四皇子这一条。
只是这一条,不如前面两条好走,四皇子也没有看起来那样好“欺负”。
谢瑱就有点担心,以后他帮助对方夺位之后,对方会来一个过河拆桥。
本来谢瑱对于此次的会试没有太大把握的,但是由于第二场的考试给了他不少自信,不知道为什么他总觉得他也许能够考过。
就算不上正榜,上个副榜,那他也是贡士了。
贡士可以去国子监,也可以授官,不管是前者还是后者,他都能够接触到很多达官贵族,对于他以后的前程会有很大帮助。
其实科举完全没有普通读书人想的那样简单,因为古代的书籍大多数是人工抄写的,纸墨笔砚更是一种昂贵的消耗品。所以大多数的珍贵书籍,就掌控在了世家大族手里。
书掌控在世族大家手里,通俗一点来说,文化就掌握在世家手里。
文化掌握在世家手里,那朝堂里的官员也都是他们的人。
自古以来,都是流水的皇帝,铁打的世家。
朝堂上世家的人太多,对于掌控权利的皇帝就会产生威胁。
为了让朝堂不会沦为某些世家的一言堂,也是为了平衡整个国家的权利与安稳,很多皇帝除了自己应有的保皇派,还会特意扶持寒门子弟进入朝堂。
寒门子弟大多数根基浅,背后没有盘根错杂的家族,很多甚至可以称之为清流。
他们的到来,是为了缓冲士族与皇权之间的矛盾的。
所以很多皇帝都会有意无意的扶持寒门,当然了,这里的寒门并不是单纯指谢瑱这种农户,而是指像是陈友席这样的落魄世家。
是的,寒门也是世家,只是与那些世家不大一样,他们是落魄之后的世家。
然后就是农家子,农家子的背景会更加简单,用起来也没有那么多利益纠纷,算是在朝堂里最好用的一批人。
就拿之前的拐卖案来举例,如果皇帝真心想要彻查此事。他会找一个没有太大背景,身份简单的农家子或者寒门子去查,然后还会给与对方很大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