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红楼同人)红楼之贾家边缘人(187)

作者: 简梨 阅读记录

“不去,娘知道你去爬假山,今天的晚饭就是芹菜宴了。”

“啊,那还是算了,世上怎么会有芹菜这种东西。”袁皖祊抱怨道,“哥,那我们去马棚看小黑豆吧。”

袁皖礼摆摆手,对弟弟的提议,一点都不敢兴趣。

“哥,你怎么了,怎么不想玩儿了。”

“笨蛋,我问你,你不觉得咱们家和侯府不一样吗?”袁皖礼问道。

“哪儿不一样?哦,我们家没有湖,没关系啊,爹爹手只要我们俩这次在家学的考试都拿班上第一,就把后面的罩房拆了,挖一个荷花池。”

“不是荷花池啦,我是说,你不觉得咱家和侯府一比,好像哪儿不对吗?感觉家里人都慢吞吞的,还很安静,走进来,就觉得自己应该放低声音、放慢手脚。”袁皖礼对这一点非常疑惑。

“那是因为爹娘都慢啊!”

“不只是爹娘的原因,爹娘出去访客了,来咱家的客人还是会那样。”袁皖礼站起来,努力学习大人们的样子,竭力做出平和从容的姿态来。

“哦,那是因为我们家房子的原因。”袁皖祊拍手道:“咱家房子从来不用反光的瓦,房梁、柱子也不会漆成亮色,家里的家具都是黄杨木、梨花木,从来不用紫檀、红木,是这个的原因啦。可能还有下人,他们都是爹娘调教出来的,物似主人形嘛~”

袁皖礼愣了愣,好像真是这样的,惊喜的看了一眼自己的弟弟,没想到,他不笨嘛,这都知道。

就在这个下午,袁皖礼突然明白了“环境影响人”“不能小看他人,人人都有自己的本事”“善于观察,从细节入手”等等一系列的道理。以前父母都和他讲过的,可他一直只是知道这些道理,并没有深刻的理解,今天就如同高僧顿悟一般,突然就明白了。

袁皖礼从生活细节上发现了,现在与自己住在侯府里的不同,越发用功读书了。他的父母交给的平心静气,不羁外物的心态,也帮助他走得更远。

搬到安徽之后,又度过了丰富多彩的少年时期,殿试的时候自己名次不好,母亲安慰自己“能做到首辅的状元有几个,朝堂上,又不靠殿试名次”。

等道自己四十岁了,还依然只是三品,这辈子似乎无缘称一句“大员”的时候,母亲安慰自己“活着就是最大的胜利,且等着,会有机会的。”自己在夺嫡中安分守己,果然一月三升,当年比自己聪明、比自己能耐的人,都因先帝疑心、同僚猜忌下台了,自己还在,最终做到首辅的,也是自己。

袁皖礼翻着盒子里的书信,还有一两样小东西,都是小时候父母给的,心中对父母的思念越家泛滥。

这时,一个青衣小帽的小子,给袁皖礼送上了一张纸条。袁皖礼一看,原来他侍奉的第三代帝王,这位少年皇帝,想要清除辅政大臣了,布置在中秋动手。

袁皖礼叹了口气,起身去写折子,告老,就算不行,也要请假,快到父母二十周年大忌了,说什么也要回去一趟啊。

到时候直接把衣冠文书送回京城,自己就陪着父母,在安徽养老吧。

第77章 9.1

“姑娘,喝口热茶吧,暖暖身子。”抱琴端来热热的茶水,塞到犹如木偶般的贾元春手中,叹了口气,道:“您好歹说句话啊,您这样真叫奴婢担心。”

贾元春侧过头来,面无表情、目光涣散,抱琴看到这样的主子,又哭了,止都止不住。

刚刚到来的贾元春在心里叹气,果然,女子一生中最美的时光就是做女儿的时候,所以,在得知自己要去宫里挣前程的时候,她就来了。

“下去吧。我想自己静静。”贾元春道。

抱琴知道现在自己再劝也没用,抹了眼泪,恭谨的退了出去。

抱琴刚走,王夫人就掀帘子进来了,看见自己宝贝似的女儿就这么呆愣愣的坐着,心里刀割一样。

“元春,来,炕上坐。”王夫人来拉贾元春,往炕上坐,道:“冬日里冷,你又不爱燃炭盆,窗子也开着,小心病了。”

“能病了就好了。”贾元春叹息道。

“名单已经送上去了,就是病了家里也没办法让你……”王夫人说不下去了,一把抱住贾元春道:“元春,元春,你想开些,千万想开些啊。”

“母亲也希望我进宫挣个前程吗?”

“我如何肯让自己的女儿去那见不得人的地方,可是为娘能有什么办法,老太太同意了,你父亲也同意了。不过你放心,我已经和老太太商量好了,你是国公府的嫡亲孙女,进宫就是走个过场,还能带个丫鬟进去,家里尽最大的努力,让你不受委屈,你放心。”王夫人留着泪劝道。

“哥哥呢?”

“珠儿……珠儿的身子越发不好了,他媳妇儿在照顾他呢。”王夫人安慰道。

“哥哥还不知道我要进宫的消息吧。”

“嗯。”

“那就别告诉他了,哥哥身子不好,知道我要进宫,定然就明白是家里的男人不顶用了,只能抓着女人的裙带往上爬,别让他又添心事,病上加病了。”贾元春刻薄的说到,可是王夫人也没有反驳她的意思。

“我知道,我会好好照顾他的。”王夫人保证道。

“娘,好好给哥哥调养身子,别让父亲逼着他再去科考了,至少下科不能去。春寒料峭,哥哥的身子受不住。”贾元春语带悲腔。

“嗯,我知道。”

“好好照顾嫂子和她腹中的孩子,我听说,嫂嫂怀的是男胎,这是我们二房的长子嫡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