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同人)红楼之史有前例(110)+番外
“不,若论先帝一朝,哪个家族受宠最深,非甄家莫属,当然甄家根基浅,登高跌重,又有荣王爷的原因,所以大家都忽视了,甄家,其实是我朝最大的腐朽勋贵。”
“那我们怎么办?”史叔梅问。他问的问题,也是史伯松、史仲竹想问的的,三兄弟一致看向史鼎。
史鼎揉了揉眉心,道:“事情还不明朗……”
“爹,事情已经很明白了,四王八公里,除了我们家,没有人家逃得脱。”史仲竹斩钉截铁道。
其实,史鼎又哪里不清楚,只是,虽然他当家作主之后,已经疏远了很多老亲,但多年的相互联姻、相互交好,史鼎也不愿意他们落得凄惨下场。
史仲竹直指红心,史鼎知道该是自己表态的时候了。“阿房三百金陵史,帝都一心忠君王。史家,永远都跟着圣人走,记住了吗?”
“是,孩儿谨记。”史伯松、史仲竹、史叔梅起身,齐声应诺。
“坐吧,坐。竹哥儿,依你看,圣人什么时候开始对京城的勋贵下手?”史鼎问。
“最早二个月后,最迟一年之后。”
“明日,我请你们三叔一家过府。”史鼎表示,这样的事情还是和史鼐商量一下为好。
“先这样,散了吧。”
史家三兄弟退出书房,史鼎又想了半天,突然之间意识到,今天会议的主题不是史仲竹的日后安排吗?怎么从讨伐史家,跑偏到清理勋贵,正事依然没说。史鼎不相信,这是意外。
这当然不是意外。史仲竹一点儿都不想考虑这些问题,做了三年自给自足的农夫,史仲竹已经不想劳心劳力,庸庸碌碌了。他有爵位保证,有家族支撑,为什么要去朝堂上挣一席之地?这是他的自我安慰,真实原因是他自认和圣人脾性不合。如今,可没法儿跳槽。
圣人给什么职位,就做什么,顺其自然吧!
年少时的豪言壮志言犹在耳,如今时机不对,史仲竹选择暂时蛰伏。
不出意料,圣人对史仲竹的安排是依旧当太常寺的少卿,对一个二十岁出头的年轻人来说,这个品级已经相当不错了。
出人意料的是,圣人还额外加了个五品侍读学士官职,这是打算让史仲竹去给皇子皇孙们上课了。难道圣人想把我留给皇孙用?史仲竹想到。
史仲竹没有想错,圣人此时正在坤宁宫和自己的皇后、嫡长子交代:“先帝三周年已过,朕打算封你做太子。”
年幼的皇子还不知道如何反应,谦虚?不,他不认为谁比他更有资格坐这个位置;直接答应,会不会让父皇觉得我觊觎皇位?年轻的皇子还在犹豫,皇后已经代他做出了回答。
“圣人圣明!”皇后平淡的答了一句,自从他们真正的嫡长子折在后宅斗争之中,而圣人为了所谓的大局息事宁人后,皇后就一直是这样的态度。
“你把孩子教的很好。”圣人做了三年的皇帝,体会到了高处不胜寒,也明白了只有皇后才是能与他并肩的人,圣人突然能理解先帝为什么那么宠爱太子,不仅是礼法,还有对妻子的思念感怀。
“吃一堑长一智,不敢受圣人夸奖。”皇后不咸不淡的顶了回来。
皇子抬头看着父母别扭,不知该劝谁,圣人大手一挥,解救了他。“儿臣告退。”皇子迅速退场。
“你一定要这么和朕说话吗?”圣人无奈道。
“怎么,圣人还不许我实话实说了。”
“你知道我说的是什么!”圣人有些不耐烦了。
“知道什么?知道我的儿子是怎么死的?知道我儿子的父亲是怎么看着他死的?还是知道我的丈夫竟然是个仰仗臣子的窝囊废!”
“够了!朕对你还不够容忍吗?”
“容忍?那可真是多谢圣人隆恩了,哪日圣人不准备容忍了,我自去陪我的儿子就是了。”
圣人对那个曾经满含期待寄已重望的儿子,也很遗憾,每每想起,亦十分伤心。看着陪伴自己度过最艰难岁月的妻子,也不忍心多说什么,只道:“他们也是朕的儿子。”
“我又没有让圣人的儿子陪葬,圣人连个妃妾都舍不得,就别装慈父的嘴脸了。”
“朕说了是为了孩子。”
“你马上赐死张嫔,我保证她的两儿一女长命百岁,如何?”
“你!你……”圣人无语。
“恭送圣人。”皇后随便福了福,自己回寝宫了,把圣人晾在大殿。
和皇后大吵一架,圣人也没有改变立太子的心意,作为圣人,他把理智和情感分得很清。把儿子找回来,重新说到:“朕即立你做太子,就要为你铺好路。朝中文臣武将都为你安排好了,老臣不用说,到时候直接封太子太傅就可以了,年轻的文臣,朕选了史仲竹史耀昀和荆远荆鹏程,武将大多在边关,朕选了他们的儿子做你的伴读,那些伴读都还小,依规程来,无甚可说,朕要多给你交代几句文臣。”
“俗话说文人造反,三人不成,你日后掌控朝政,第一要紧的是兵权,但也不要小瞧了文人,文人有本事起来,完全可以架空圣人。所有朕给你留了两个年轻的大臣,荆鹏程寒门出生,重权、仇富,这是弱点,也是你掌控他的关键。史耀昀一辈子富贵,是真淡薄名利,但他重情,瞧瞧他的《乞情书》和给先帝守陵三年就知道。”
“史大人有情有义,堪称典范。”准太子语带赞叹。
“不,两个人一样好用,对你来说,私德无关紧要,有能为就够了,两个人都做过先帝的中书舍人,却有些不对付,这也是我选他们的原因。煄儿,你要记住,上位者,只用能力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