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同人)红楼之史有前例(122)+番外
所以为什么有那么多人热衷于给下马威、杀鸡儆猴之流的把戏,梗这么老,用的人依然前仆后继,就是因为这是最快展现你实力的途径。
苏浩认为史仲竹不是简单来镀金的纨绔子弟,想抢在所有安顺官员反应过来之前,做第一个投诚之人。
“史大人到安顺已有半年之久,又喜获麟儿,不知可否有幸请大人到西堡给下面人指点迷津。”苏浩道。
史仲竹诧异的看了他一眼,他当初给苏浩的定位其实和扑街了的郭铁碧差不多,毕竟另一个佥事牛璞还在四王八公的勋贵范围内,总有那么七拐八拐的关系可以拉拢,苏浩有当地族人做依靠,怎么迫不及待的来了?
“苏佥事武功精湛、御下有方,我又有什么能指点的。说来惭愧,我虽是武将家出生,走的确是文官路子,对练兵、防卫这一套一窍不通,倒是辜负苏佥事的好意了。”史仲竹先端起。
苏浩也知道,两句话就忽悠一个聪明人相信自己不可能,放下茶杯,诚恳道:“不瞒史大人,下官的儿子今年一十有五,大人在这个年纪已然金榜题名,闻名天下,我这儿子不敢和大人相提并论,但和常人比读书上还有些灵性,我想送他去贵阳、去京城。”
“佥事一片慈父之心,可感可叹。”
“嫡支已折,苏家却没有垮。”苏浩淡淡道。他相信这么没头没尾的一句话,史仲竹听的懂。
“所以?”
“所以,我不想呆在安顺了,我走了武路,可我希望日后子孙轻松一些,能到繁华江南、昌盛京都去见见世面。”
“哪里能比得上安顺,这里是你的母族所在。”史仲竹提醒到。
“黎家族长还是姓黎,可与我已是陌路。”苏浩道,不待史仲竹说话,补充到:“一个黎家,在安顺是大族,在贵州不过一般,放眼大越,沧海一粟罢了。”
“为何是我?”
“盛名之下无虚士,我还抢在第一个恭贺大人添丁之喜,不是吗?”
自从进了官场,就难得听到这样的实话了,史仲竹微微笑了起来,是的,放眼整个贵州,在苏浩能接触的人当中,只有史仲竹有实力和苏家对抗,能护住他,而他第一个投诚,史仲竹选择他也是顺理成章的。苏浩起身,从怀中抽了一本书册出来,放在高几上。道:“大人公事繁忙,下官就不多打搅了,下官在驿站休整三日,便回西堡理事,只望日后能多来府衙拜访大人。”
客套几句,史仲竹把苏浩送出去,才转身过来,看苏浩留下的东西。
用过晚饭,史仲竹把去病延年和家里带过来的几个幕僚召集起来,给他们看了苏浩留下的东西。
众人看了面面相觑,去病和史仲竹相处最久,无甚顾忌,惊叹道:“安顺竟然有金矿!”
“苏浩给的消息准不准确,若真有金矿,为何都没有人开采,苏浩的消息又是从哪里来的?”延年质疑到。
“黎平县,带了个黎字,该是黎家族人的聚居地才是,难道是苏浩的母亲留给他的?也不对,这样的好东西,老族长不留给儿子,留给女儿是为了什么?”史仲竹也想不通。
“主子,这些都是要查清楚的,如今苏浩来的目的,不外乎投诚、诱饵两项,若真是诱饵,那他背后又是什么人?”去病担心道。
是的,不管从哪个方向脑补都是一出大戏,要么原苏家家主是知道黎平县有金矿的,所以他才屈尊降贵纳了一个山夷为妾,要知道,苏家这样的世家,骄傲得连一般官员家的女儿都看不上的。
要么就是苏浩只是安顺广大山民的先遣兵,来试探史仲竹或者朝廷的态度,这个金矿是布依族人所有。
最糟糕的是这个金矿子虚乌有,或只有浅浅一层,是以苏家为枪头的世家给史仲竹挖的一个大坑,目的就是通过史仲竹,阻止、反击皇室、朝廷对世族的打压。
史仲竹随便一想,脑洞就止都止不住,看几位幕僚也没有什么新鲜花样可以说,就让众人先散了。
“去病、延年,你们先查查吧,查清楚了,才好做决定。”史仲竹皱着眉头吩咐到。
史仲竹不知道圣人把他安排在安顺就是为了磨掉他优柔寡断的脾气,善谋不善断,到了真正该你拍板的时候,决断的本事也就来了。史仲竹做什么事情都想着查清楚、查清楚,这是谨慎,有时又是畏缩,鲁莽与勇敢,有时做的是一样的事情,时机不同,结论也不同。
中国的事情大都是这样,理论性的大道理、好办法,谁都能想出三五条来,真正实干的时候,绝大多是人是做不了事情的。
史仲竹如今还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坏毛病,只让去病延年先留下来,商量另一件事。
“去病、延年,你们跟在我身边十几年了,可有什么打算?”史仲竹也不准备听他们的职业规划,直接说出了自己的想法:“药师一直帮我打理庶务,近几年一直在北边和盖宽一起养马、贩马,我想着日后,药师多半是要从军挣一份前程的。南山志不在此,一心想要学医,不愿做官,我让他培养些人来接他的班,好让他专心此事,现在他也渐渐从琐事中抽离了。他们连个年纪还要小些,我还能多看几年。”
“你们俩,已过而立,也该为自己打算打算了。”
去病、延年面面相觑,说实话,自从卖身做了奴才,就没有想过有一天能有个平民身份,更何况是做官。
去病道:“主子,我朝律例,奴仆就是赎身之后,三代也不能科考做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