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穿成李白的抱剑小童(149)

作者: 鸦瞳 阅读记录

不等王都世族反应过来,七娘他们便带着人和物打道回府了。

南诏今年一多半的树棉都被收走,宁斐甚至还腹黑地自导自演了几波价格战,以低于往年两成的出资收回树棉。

连花户都掳走了近百人。

很快,潮州刺史府外,日日操心七娘何时回来的李白头大了。看着面前望不到尽头的车队和人手,李刺史脸上的激动渐渐褪去,变得面无表情。

“你来说说,这是什么?”

七娘:“阿耶要的棉花啊。从棉花籽、树棉种子到小树苗,连种树的人我都给您一道打包回来了。厉害吧?”

李白扶额,将七娘拉到一边嘀嘀咕咕。

他最了解这孩子的脾性,开门见山:“你又闹什么幺蛾子?”

七娘看看左右都在忙着装车卸货,索性拉李白进府中。

女郎也不怕吓着人,将南诏发生的一干事情有条不紊地简述一番,才郑重道:“师父,我已经给陛下写了信,认了自己宗室子的身份。”

李白大惊:“你到底想做什么?陛下重开天策上将府的时机诡怪,我便觉得你不对劲……”

“我不过只是想做个官,也不行吗?师父觉得骑曹参军事如何?”七娘试图岔开话题,故作轻松地询问。

然而,李白这次却没有如往常一般包容她的“胡作非为”,神色间满是失望。

他们之间隔上了一层巨大的信息鸿沟。似乎不到安史之乱那一日,都无法再真正有效的沟通。

但七娘不愿告诉李白真相。

她怕拦不住,师父会义无反顾再回长安。

呆在家里静候京师消息的日子,总是有些难熬的。

七娘闲来无聊,索性去跟了几日树棉的进度,这才发现想要在大唐推广,实在是太难了!

李白和高适等人见她叹气,忍不住问了一声。

七娘拨了拨刺史府院里的娑罗树小树苗。

叹气道:“这种多年生的树棉生长条件苛刻,只能在琼州(海南)、两广、闽地(福建)等少数几个热带省份种植,没法推广向中原与江南地区。”

众人闻言,面露遗憾神色。

七娘便又笑道:“不过大家放心,岭南道内的娘子们多擅长纺织,如今即便只够我们自己小范围种植,能靠着纺织术带动与中原贸易,也是不错的出路。”

“你是说黎族纺织术?”李白蹙眉想了想,“长安繁华之地,只怕还不够入眼。”

这一点七娘自然想到了。

在如今的崖州(海南三亚),黎族手制的纺织品销路虽然不错,却仅限于周边的桂林、云南等地百姓喜爱,这种桂管布要入宫廷视野,还是差了些精致度。

七娘虽然不懂纺织术,但她有八卦值傍身,便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借用智慧,解决问题。

这次要多谢几百年之后,一位被称作黄道婆的娘子。

黄娘子幼时落为童养妇,过的凄惨,因受不了虐待逃往崖州,才开始与当地的黎族人学习棉纺织技艺傍身。

她这样的女子,绝不会错失任何一个细小的机会。

靠着一点天赋和十足努力,归总出“错纱综线、配色挈花”的织造技术,又在此基础上改进纺织机具,带着乡人们以棉线织出了各种精美绝伦的织品。

七娘打算借着树棉和黎人本身的技艺,将宋元之际才迅速发展的棉纺织业就此提上日程。

这头,她才吩咐着戚翁按照图纸制作新的纺织机具,苦等许久的消息终于快马传到了岭南。

长安来使宣了圣人旨意——

宗室子李乐央,封长宁郡主,并特开先例入天策府掌骑曹参军事,代天子在南诏行事。

第65章 天宝三大案。

长安城到了岁暮, 天寒如冷窖,西北风像冰刀子一样刮得脸生疼。

李隆基正窝在殿中,亲自谱一首新曲。

隆冬天里, 南熏殿的火墙烧得很旺, 这种空心的墙体又称为夹墙, 一般与专门的炉灶相通, 冬日里烧了炭,热气传过去,整个屋子都是暖融融的。

杨玉娘在一旁研墨, 用的是七娘送给张九龄的那锭徽墨。

她自从入了兴庆宫便一直伴驾左右,虽然李隆基没给定位份, 但宫人们都心知肚明,这位日后必定是武惠妃的接任者,内廷的新贵。

于是,都毕恭毕敬地称呼一声“娘子”。

殿内一派安宁祥和, 仿佛“南诏意图煽动诸部落子弟叛投”只是一桩平常事。

半晌,李隆基抬手召杨玉娘过来身边:“玉环来看看,朕为你写的《霓裳羽衣曲》如何?”

杨玉娘生的灵动丰盈,正合帝王的心意,在骊山温泉行宫时, 便半是调侃半是宠爱的称呼她为——玉环。

环者,圆也。

杨玉娘心里暗暗骂了一声“李三环”, 浅笑着凑过去。还别说, 这老皇帝虽然吐不出象牙, 谱曲子倒是出人意料的好。

杨玉娘垂眸细细阅览之后, 掩住眸中的惊艳诧异,再仰起头, 只剩下一副又惊又喜、酸涩与甘甜交织到落泪的楚楚之姿。

她仰头看着帝王:“三郎好巧的才思,有三郎对妾这番情谊在,便是无名无分侍候左右也值了。”

李隆基最是经受不住美人落泪,尤其是杨玉娘这般柔情蜜意地唤他“三郎”,比之武惠妃当年的乖顺,更多了几丝叫人心都要化了的新奇。

李隆基忙搁了笔,揽着美人哄道:“朕早有安排。怎么舍得叫爱妃受了委屈。”这回,他改口称了爱妃。

高力士也连忙帮腔:“娘子确实误会了,圣人早就吩咐过,再过几日的元日大朝会上就要颁诏。一则年底已经将年号开元改为天宝,明年开始便要改年为载,称作天宝二载,以彰盛世鸿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