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成李白的抱剑小童(26)
在大唐,保护未成年人早已列入唐律之下,开了前朝未曾有过的先河。那些无法独立生活的孤儿,会被官府送往“悲田养病坊”,由寺院出资养大。①
同时,官府也会优先倡导友朋、乡邻抚孤。
因而,这件事虽然小小的被赵县令施了些绊子,还是有惊无险办妥了。
李白拿到户籍的头一件事,便是摸着七娘脑袋笑眯眯道:“叫声阿耶来听听。”
七娘抱着剑嫌弃脸。
李白:“从前在孟浩然跟前,你还主动喊阿耶呢!”
七娘做个鬼脸:“略,谁叫你不珍惜。”
李白点头哦一声,捉住七娘便开始挠痒痒,小丫头极怕痒,又笑又哭喊着“耶耶”求饶起来。
幼稚的李太白这才满意,放七娘玩儿去。
李白住的小跨院在西侧,到了下午,太阳照在园中一株百岁的槐树上,漏下的光斑很有两分诗意。
李太白诗兴大发,吩咐人取来纸笔,便要开始大展身手。
七娘也很喜欢师父写的诗,于是一脸期待地围在了石桌旁。
李白灌了一口酒,举起笔——
“二郎,二郎!不好了!”这是李大郎的声音。
李白叹口气,放下笔,看李凝跌跌撞撞跑进来,问道:“兄长,发生什么事慢慢说。”
李凝喘着粗气道:“先前,你不是让教乡人们学会做那高转筒车嘛,如今他们发现旱田能救成良田,都聚在咱家门口,求着七娘显灵,再帮他们弄活那点盐碱地。”
这样的盐碱地,李大郎先前买的田里,也占了十分之一。
与后世不同的是,盛唐的剑南道因为特殊气候与地质原因,存在一部分盐碱地。它们大多被分到了偏僻村镇的农户手中,只有少部分划为了公田。
青莲镇的农户们日子过得紧巴。
今年户部重新核算过户籍之后,新一轮的按户收税便不远了。他们手里没粮没钱,又不敢成为逃户,便想到了七娘。
李家神童能叫他们明年的旱田有钱赚,一定也能救这些盐碱地。
李白搞清楚这些农户的想法,有些哭笑不得:“七娘又不是神仙,哪能事事都救他们于水火。”
话落,七娘弱弱开口:“师父,我确实知道有一种东西,种在盐碱地里头不仅长得好,还能慢慢把这地里的盐分降低了。”
“这东西蜀地多得是,要不要告诉他们?”
第12章 野蛮生长酸刺柳
七娘的话犹如春雷入耳。
李大郎心中泛起涟漪,连忙道:“这么管用?快,先悄悄告诉我!”
七娘摇摇头,瞄一眼李白:“我听师父的。”
这丫头难得乖巧,李白却有些头疼起来。先前琢磨出高转筒车他只当是凑巧,没有在意,今日再看七娘的言行举动,便觉出些异常了。
他没有轻举妄动,也不盘问,只顺着七娘的话茬道:“哦?是什么东西?”
“是酸刺柳(沙棘)!”七娘伸开双臂比划着,“就是山沟里那种刺很多的灌木,入秋以后结了果子黄澄澄的,我想吃你们还不让。”
一听说是带刺的吃食,李白就想起来了。
此地往西走的山谷里头,确实有这种酸刺柳,在蜀地西部一带很常见。山民们对这些“没毒也没用处”的酸果态度向来慎重,多半任由它落籽烂在地上,次年再生出新的树木。
李白问:“这东西能在盐碱地里长?”
“当然当然。”七娘使劲儿点着脑袋,“耐旱抗风,不论是山脊、丘陵,还是谷地、沙土,它都能扎下根长大,而且成片成片种下,成活的几率可高了!”
而且,沙棘的根瘤正好如同微生物肥,还能起到改良盐碱地的作用。②
她一上来就把酸刺柳夸得太好,反而叫李白有些犹豫,李凝也没有了方才急于求解的样子。
七娘瞧见这两人的表情,扁嘴戳穿:“师父,你们是不是觉得酸刺柳没用啊?”
李凝嘿嘿笑:“拿、拿来烧柴?”
七娘:“……”
也不怪这哥俩如此态度,毕竟,酸刺柳的医用价值这时候还没被唐人注意到呢。
此时,远在雅鲁藏布江流域的吐蕃人已经发现了酸刺柳的医用性,并将它记载于一本藏医医书——《月王药诊》。①
很久以后,人们才发现此物药食同源,十分难得。
七娘想到阿尔法给她看的文字记载,有些急了,比划着道:“你们相信我呀,这个东西真的很有用的,不仅可以利肺止咳、活血化瘀,做成膏剂入药,方才大郎说的柴薪也是很重要的用途。柴火对我们这种有钱人家虽然功用不大,对农户山民却不一样。”
“还有呀,这些果实还能直接酿成汁,做个果子露、果酱、果醋都很好吃!”
七娘原本板着小脸讲的一本正经,可说到这些吃的口水就忍不住了,慌忙“吸溜”一声,可爱极了。
李白无奈笑着妥协:“真有这么好,那也得我们自己先试试,才能说服农户们。”
七娘终于也露出笑脸:“我这就去摘沙棘果,肯定要叫你们大吃一斤!”
李白扶额:“……我可吃不下,少摘些。”
他话没说完,七娘已经抱着剑风风火火跑远了,李凝还是不放心这么个小丫头独个去,带了几个仆从追出门,人早就跑出巷子了。
西边山谷不远。
李凝追上七娘,将她捞到马上,约莫一盏茶也就到了。
山谷里头的酸刺柳比七娘还高许多,她踮着脚够不到,就气呼呼让身后的李凝和仆从们打落沙棘果,再按照大小分类放进筐里,她自己则用剑劈下了几条酸刺柳的嫩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