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穿成李白的抱剑小童(33)

作者: 鸦瞳 阅读记录

奸商啊!!!

七娘却不这么想。

试用期是建立信任,彼此考察的时间段。要是给的太高,正式合作起来还这个价,对方就容易心生不满了。

再者说,两贯钱对他们来说确实不够花,但对悲田养病坊的人来说,这一个月却足够吃上热乎乎的饭菜,甚至还能添点肉了。

“救急不救穷。”七娘认真看着李白,“这天下的穷人是救不完的,给他们鱼吃,不如教他们怎么制作鱼竿和钓鱼。”

李白咋舌,感叹七娘长大了,竟有这番感悟。

小丫头又兴冲冲拿着纸笔扑到他腿边:“师父,我算了一下,按照昨日花户说好的量和价,我们这月能得三万贯有余,分出裴三郎那部分,也能赚近两万贯呢!”

李白:“……”

两万贯和两贯,果然还是个奸商。

七娘才不理会李白的想法。

家禽家畜的粪污生意行得通了,她便打算交给阿寻先去负责。而自己把目光转向了那些收来的麦秸秆和果皮烂菜上。

这些东西如今都堆在北郊灞河边的一块田里。

那地是七娘托牙人买的,不是良田,值不了几个钱,但因为常年不见阳光,足够潮湿阴暗,挖个坑便是沤肥的最佳去处。

七娘决定今日就去瞧瞧。

与此同时,灞柳河岸边,刚刚被陛下召回的张九龄正笑看马车外的长安盛景。

他与身旁仆从道:“许久不见长安,还如从前一般——”

话未说完,一股刺鼻的沤肥臭味儿就钻进了张九龄的鼻子里。

第16章 忽悠一只张九龄

灞河岸上,凉风又起。

张九龄被熏得眯了眼,捂住口鼻,这才无奈吩咐仆从:“往年城郊堆肥多用人出之物,偶见牛粪,从未闻到过这等醉人气味。快去看看,这是发生了何事?”

年近半百的张九龄为官一贯爱民,只担心是有人蓄意破坏。

马匹嘶鸣一声,车架原地停歇下来。张九龄憋气等候了一会儿,仆从小跑回来,面色古怪回禀:“倒不是什么坏事……要不,您还是亲自去瞧瞧吧。”

张九龄见对方半晌说不明白,便亲自下车,沿着乡间小道缓行一段,来到了七娘的地头。

这块田着实位置差了些,挤在桥下角落里,又潮又闷。

张九龄越是靠近,难言的气味便越发浓重。等他走到跟前,就瞧见七娘带了阿寻几个小伙伴,面上蒙着布巾,正热火朝天的蹲在田垄边,拿长杆搅动田坑底的杂污。

搅搅搅搅搅。

臭气熏天!

七娘一心多用,还抽空冲张九龄挥手打招呼:“诶,阿翁,你要加入我们嘛?”

张九龄没见过这么自来熟的小孩,胡须抽动,刚要摆手拒绝。

七娘又道:“放心吧,不会亏待你哒。等肥料沤好了,送你一桶带回去!”

张九龄:“……”

带此物回去,我妻谭氏怕是要发飙!

张九龄虽觉得小女郎的话离谱,却还是对言谈之间的“沤肥”产生了兴趣,于是忍着刺鼻气味,蹲在七娘身边虚心求教:“沤肥是给农田里用的?有什么好处吗?”

七娘向来对老人和小孩子多些耐心,于是一本正经地跟张九龄科普起来。

“大唐如今农田上用的肥料主要就是粪肥、灰肥和绿肥。先说粪肥,这里头牛粪最好,可惜耕牛贵重,没有那么多肥料来源;次一等的便是蚕沙,近些年陛下大力扶持纺织养蚕,对农户种地也是好事一桩呢。”

“绿肥嘛,就是绿油油的植物肥。像绿豆、小豆和胡麻都常被拿来做肥料。农户们五六月种下,七八月就能耕地用,粪肥短缺的时候可有用啦。”

七娘胳膊累了,把长杆自然而然递到了张九龄手中,继续道:“至于灰肥,也就是草木灰,用多了对地力不好,已经不常用作底肥了,偶尔田间追肥才用一用。”①

张九龄听着听着,开始重新打量起七娘来。

不管怎么瞧,这都只是个五六岁的小女郎,跟他家的孙子一般大。他孙子如今正是热爱泥巴地里打滚的年纪,人家小丫头已经把泥巴钻研出花儿了。

张九龄震惊于七娘的聪慧多识,忍不住问:“那你这个沤肥呢?”

七娘扁嘴,指向他手里的长杆:“哎呀,阿翁你别偷懒呀。”

张九龄连忙用力搅动坑里的杂污,七娘这才又道:“这叫做堆沤还田,也算是绿肥。比起旁的肥料当底肥,它更能提升地力,还抗旱抗盐碱。除过臭了一点点,没有别的坏处。”

张九龄越听越吃惊,还是忍不住小声道:“……这臭得可不是一点点。”

七娘耳朵尖,一下子就听到了。

小丫头歪着头思考片刻:“其实不沤肥也是可以的,若能把秸秆碎成沫,翻到土壤里头去,再盖一层烂牛粪,也就跟沤肥的效果差不多了。”

七娘瞧着污物混合得差不多了,发酵的气味实在熏人,便拍拍身上的土站起来:“这肥还要十余天才能发酵好呢。阿翁要是喜欢,可以带一些回去,放在潮湿阴暗的地方堆着就行。”

张九龄闻言呆滞了。

片刻,这位向来崇尚风雅的廉臣实在压不住好奇,做好了心理建设,点头道:“那就姑且拿上一些。”

七娘欢快甩甩手:“随便拿,阿翁,我们可大方啦。往后还有需要再来,价格公道童叟无欺。”

*

张九龄走通化门回曲江家宅了。

还带了一桶臭死长安老百姓的污秽。

这事儿不仅被他的发妻谭氏嫌弃,就连陛下也嫌他,特意派宦官传了话,叫他今日先不要进宫述职,好好休沐之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