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穿成李白的抱剑小童(48)

作者: 鸦瞳 阅读记录

这极有可能是七娘的独家秘法。

谭氏还想说些什么,张九龄却如获至宝,口中噙着那根植毛牙刷都忘了,撩起袍角便往府外奔去。

谭氏扶额叹惋,该不该告诉郎君,近日他的风评变得奇奇怪怪呢?

*

张九龄才不在意那些虚名。

他一路直奔兴庆宫,求见圣人,直到高力士出言提醒,才反应过来手里还握着一柄牙刷。

李隆基笑他:“怎么,九龄近日操劳的竟连揩齿都顾不上了,下值回府才有时间?”

张九龄连声告饶,又郑重地掏出宝贝盐包,呈交给高力士:“圣人请看,这是七娘近日为了给京师高门贵妇兜售这植毛牙刷,随刷附赠的青盐盐包。”

李隆基挑着眉笑了:“七娘又鼓捣什么赚钱呢。来,让朕瞧瞧。”

然后,他就被震撼到了。

到底是帝王,臣子面前不至于失态,但此事确实非同小可。

时值开元盛世,大唐盐业仍旧比较吃紧,精盐是只属于上层贵族才有的奢侈之物。作为下层百姓,往日是很难吃到粗盐的,如青盐这般的精盐那就更不用提了。

须知此时的大唐,吃公粮者皆承尚书省符,《大唐六典》更是严格规定了丁男(青壮年男子)每日得盐二勺五撮,而女子和老迈男子给量减半。

相比之下,军士给盐却可以达到每日半合,足足是丁男的一倍。

唐人军中用盐量奇大。

一方面是因为唐军以腌渍物为副食,制作这种便宜易保存的酱菜肉脯,耗盐量便大得多;另一方面则是征战创口需要杀菌,他们治疗刀枪剑戟伤,主要以孙思邈的金创“地黄膏”为主,那也需要用到很多盐。③

军中除了人还有马匹,大唐军马蓄养自设立“四十八监”后,到开元十三年,已经足足七十万六千匹。

一匹军马一月要用九升盐,全大唐军马月耗盐量,也实在不是一笔小数目。

这一桩桩、一件件迭加下来,都是朝廷财政的压力,最终落下去,又成为百姓头顶的大山。

张九龄之所以激动,便是觉得七娘之法,或许能叫百姓头上的山,变得轻一些。

李隆基揉着眉心,不知在考虑些什么。许久,他对着高力士扬了扬下巴。

高力士便会意,吩咐门外传旨宦官:“去宣阳坊走一趟吧,请七娘子过来。”

*

七娘进宫,也算是一回生二回熟。

下了车驾,眼见今日不是往南熏殿的方向去,七娘便小小声问那绯衣宦官:“陛下在哪儿呀?”

宦官如今把她当个贵人,弓身客客气气的:“陛下与张相公、秘书少监在大同殿内等候七娘子,绕过这座楼便到了。”

七娘一听张九龄也在,还有位未曾谋面的张相公,决定待会儿得收敛着些。

大同殿本是翰林学士办公之所,后来陛下喜吴道子之画,特将他召入宫廷安排在此处,这会子已经被委派去嘉陵江画一副秋日图了。

七娘甫一进门,便有三双眼睛同时转向她。

李隆基见她与上次面色不同,也没了一脸麻子,便知道定是她那阿耶的烂主意。也没戳破,直接开口问:“七娘,朕听闻你弄了些青盐,怎么来的?”

七娘答:“自己做的。”

“如何做?”

“就拿毒盐碾一碾,洗一洗,滤一滤,再煮一煮就好了。”见几人不太相信,七娘又道,“岩盐遍布大唐各处,你们都不用,我就拿来做做小生意,不行吗?”

半晌,李隆基才问:“你跟何人学得此技法?”几次三番下来,这似乎成了他最关心的。

七娘又开始编了:“随阿耶游历的时候,一个村子里的老阿婆用过比这个简易的法子,我看过记住了。”

李隆基无言,比起七娘开发了毒盐,他确实更愿意相信是老阿婆所为。

帝王久久不能从震惊中回过神来,看张九龄和张说同样如此,便故意问张说:“大相公怎么看此事?”

张说已是朝里老成精的狐貍了,猜到陛下的心思,递了个梯子:“老臣以为,此技法造福社稷,当进献陛下,纳入朝中。”

李隆基装模作样点头:“大相公此言有理。七娘啊,你意下如何?”

七娘听他们唧唧叨叨一番,脆生生问:“意思是圣人想白拿走七娘的技法嘛?”

张说登时被呛住,连声咳嗽起来。

李隆基却并不生气,从前玉真也是这般古灵精怪的性子,七娘像玉真,他很高兴。

帝王索性顺着她的话问:“那你想要如何啊?”

七娘歪着头想了一下,学着李隆基方才的调调:“大相公以为该如何呢?”

张九龄差点没憋住笑。

张说白胡子抖了抖,开口道:“小娘子既然觉得是朝廷白拿,那不妨就银钱一次买断了。”

七娘摇头:“我觉得不妥。”

她看向陛下:“倒不是钱多钱少的问题,我阿耶说了,就像是人看病求医,好方子要能用好,用到实处,才算是真的好。”

小女郎满眼坚定地握了握拳头,倒叫李隆基将这一笔也算在了李白头上。

七娘对此毫不知情。

气氛有些僵持不下。

张九龄已经观势半晌,见时机差不多了,趁机提议道:“陛下,臣以为私盐买卖围困已久,当趁此良机,收回天下盐业开采权归朝廷所有。由此一来,所谓‘用不好’之事,便不会发生。”

盐之一事,事关重大。

李隆基沉吟着,又问张说:“大相公?”

张说平生最贪钱财,可这人脑子实在活络,懂得在朝为官之道,李隆基用他顺手,还真瞧不上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