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穿成李白的抱剑小童(54)

作者: 鸦瞳 阅读记录

生徒出身学院派,父祖一辈大多为官,照理释褐(仕途起点)的官职应当要比乡贡好。

但李白问过裴家和贺知章,看这几年两方及第之人释褐,反而没有什么太大区别。

所以,这对他来说就是机会。

李白将这些简单提了两句,玉真便明白了,索性随他去。说到底,她也不过是看在七娘的份儿上,开口提醒几句罢了。

室内忽然安静下来。

两人都不说话,七娘便捂着嘴不好意思地打了个饱嗝,问玉真:“我好像吃不下了,可以打包带走吗?”

李白:“……”

你是把公主府当食肆吃呢,还连吃带拿的!

玉真微怔,眼圈红了:“你……你若喜欢,我差人做些新的装盒带回去。容之,去叫他们每样各备十盒。”

李白:“……公主这样,弄得好像我虐待七娘一般。”

七娘也震惊,连忙摆手:“不用不用,吸溜!我就是觉得没吃完浪费,吸溜!”

拒绝的很坚定,但忍不住分泌的口水把心思暴露的很彻底。

李白扶额:“……”没救了。

三个人正为这些吃食你来我往的辩论着,偷听了一会儿的李隆基却憋不住了,从半开的窗户探进脑袋,指着李白道:“你,你给朕滚出来!”

李白和玉真登时起身行拜礼。

七娘原本还在埋头苦吃,也被提溜起来。她抬头一看是老皇帝,竟然还挺高兴。

这丫头自来熟得紧,比玉真这个公主府主人还不见外。对着窗上的脑壳招招手道:“去外头多冷啊。陛下,快进来,这有一桌好吃的呢!”

李白:“……”

请陛下吃你没打包的剩菜,头不想要了?

没想到,李隆基竟然真的气哼哼背着手走进来了。

看见桌上被七娘吃的七七八八的残羹冷饭,他只是脸黑了黑,单手点了一下李白,又点玉真。

半晌,才憋出一句话:“你,往后即便入朝为官,都不得对玄玄有不敬之心。”

李白连忙应声:“草民对公主唯有敬仰,绝无他意。”

这话李隆基半个字都不信。

帝王似乎认定这二人在他面前演戏,本有意大发雷霆,但想到方才七娘满面欢乐的样子,玉真眼圈发红的柔慈,他终究对这个从小疼爱的幼妹网开一面。

李隆基拂袖离去,临走时,意味深长对李白道:“你意欲参加吏部栓选,朕知晓了。”

皇帝说的每一个字总是有深意的。

李白思来想去,没明白陛下的意思,索性不管了。他先前已经过了吏部关试,只要去拿了春关牒,便有资格参加栓选。直到栓选流程走完,释褐的官职公示出来,李白都没有受到任何阻拦。

事情顺利的有些怪异。

李白被授官从八品中书省右拾遗。

这是个给帝王进谏,辅佐陛下查漏补缺的小官,当年由女帝设立后,一直保留至今。

三月初八,天色未亮。

大明宫西掖,中书舍人院。

李白穿一身深青色八品官袍,跟在引路使者身后左拐右转地走了许久,终于进了一座较显狭窄的殿中。

上使回身,客气笑道:“你是清闲享福的命。咱们中书门下二省,旁的谏官要负责撰文进谏,左右拾遗则不同,只需要看管供其他谏官呈递奏折所用的匣子。”

他指着桌上四只精美的鎏金匣子:“哝,那便是了。”

第24章 七娘又成什么精!

四只鎏金匣子, 端端正正奉在本就不大的桌案上。

李白一脸茫然若迷,视线从匣子转向上使,又垂眸落在自己深青色的八品官服上——搞不懂, 伺候匣子究竟算哪门子差事?!

上使名叫王昌龄, 是开元十五年的前及第进士, 只比李白早入仕一年, 因而作为他的直属上峰,官职也是算不得高的从七品补阙。

就这,还是从尚书省的九品校书郎费劲巴哈爬上来的。

王昌龄此人显然是有些大格局的。他虚长李白三岁, 又同为贡举出身,索性笑着开解他:“方今尚书少监张九龄, 三十六岁曾任左拾遗,①十二郎还未满而立之年,前路坦途一片,大有可为啊。”

李白乐了。

瞧着上峰没多大岁数, 打鸡血画饼的本事倒是不差。

王昌龄又看向院中:“自陛下登基以后,左右补阙、拾遗便降了员,各自只设二人。”

李白知晓这事儿,遂点点头。

早年间,因为补阙拾遗的官员数量未加限制, 一度出现“补阙连车载,拾遗平斗量”的局面。到了开元初, 这两个官职及其内供奉才被限制为定量。②

王昌龄见他对时政不是两眼一抹黑, 只会死读书, 暗暗舒了口气:“左补阙、拾遗统归门下省调度, 你我为右使,分属咱们中书省内。前任右拾遗中, 一位刚刚致仕,另一位制举考去了兖州,因而,院里的右拾遗如今就你一个。”

李白:“……”

你还骗我大有可为!这不全都跑路了!

接察觉到李白幽怨的目光,王昌龄也不好意思地笑了笑,继而拍着他肩膀小声道:“今日紫薇舍人随中书令入宫与陛下商议盐务去了,听闻是新得了一种制青盐的法子,成本更低,盐的口感质感也更细腻,陛下有意将盐业收归朝廷。”

李白眸光微闪,知道这是七娘的盐法交上去了。

“像这种商议大事的日子,谏官们是不会没眼力价地凑上去奏疏的。李拾遗刚来,不如四处逛逛,也就该到饭点了。”王昌龄笑着出了殿门,指向东北角,“咱们府衙的食堂在那处,别走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