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穿成李白的抱剑小童(61)

作者: 鸦瞳 阅读记录

七娘眼巴巴看着帝王尝了一小口酱香饼,然后停不下来全塞进肚子;

又尝了一口脆皮烤肉,也颇为满意;

就连老臣们才偏爱的肉糜蒸蛋,李隆基都很享受的一口接一口用了个精光。

七娘目瞪口呆,忍不住咽了口水。

事实证明,有什么样的帝王才养出什么样的臣子,陛下比中书省的官员们更像需要“赈灾”的难民呢。

金银制成的小盘里,此时已经空无一物。

李隆基回过神来有些懊恼,但面上依然嘴硬:“朕浅尝好了,勉强凑合吧。”

七娘冷漠脸,心想,这叫浅尝?

还没等她说话,李隆基便道:“朕瞧着这鸭子肉甚是不错,来自何处?可有名字?”

七娘瞄一眼盘子里的鸭骨头,用下巴指向李白:“这也是我阿耶最喜欢的。您问他!”

李隆基有些意外地看向李白。

李白只好道:“回陛下,此物没有正式名字,在蜀中有人叫它蒸煮鸭,乃是当地一道坐汤菜。微臣自幼喜爱它,此后又做了一些调整,便有陛下如今尝到的滋味。”

李隆基因为这么一道鸭子,对李白改观不少。

他沉吟片刻,看向七娘:“方才要朕夸赞你阿耶,朕说到做到,那便赐这道菜一名,名为——太白鸭子!”

李白连忙谢恩。

中书省内一片恭贺道喜之声,君臣之间似乎有了冰释前嫌的意思。

一派和谐气氛中,唯有七娘目瞪口呆——

陛下这菜名,真的不是在咒师父吗?

中书省的朝食因为陛下亲自为菜品赐名而热闹起来。

李隆基回味着方才的滋味,意犹未尽,便又用了半份太白鸭子,一小碟拇指煎包。

吃饱喝足之后,帝王也不好再找麻烦,便对着七娘道:“朕赐你银钱,也是你该得的,以后莫要轻易与人大方了,旁人把你卖了,你还在给人家数钱呢!”,

一番折腾,陛下总算摆驾回了兴庆宫。

残阳照在东夹道的宫墙上。

帝王的玉辂被六匹神勇高大的骏马拉着,孤独地行驶在与长安闹市相隔的皇宫内院。

车内的李隆基忽然开了口。

“三省六部如今的伙食确实不错,但所用耗材都在规制之内,只是变着花样给做好吃了。”

车外随行的高力士便附和:“圣人说的是,此非逾制。”

李隆基这个帝王挑不出错,只好叹气吩咐道:“高力士,命人给御史台三院也安排上同样规格的小食堂,免得再来朕跟前吵嚷。”

一帘之隔,高力士弓身应下。

*

天黑之后,六街鼓声完全歇了。坊门关合起来,街上便只有巡逻的金吾卫来回走动,盘查着可疑人士。

在长安城的夜里,生一场病是很要人命的。

七娘白日里跟着李隆基胡吃海塞,李白碍于陛下在前,不好阻拦。回来之后批评了几句,见小丫头依然精神抖擞的,也就放下心来。

谁知道,到了夜半,七娘忽然发热了。

床上的小丫头脸色发红,身上捂了厚厚的被子,却一丝汗也没有出,口中委屈地喊着“师父”。

李白掌了灯,又把七娘裹得紧一些,冰凉的大手刚放上七娘额头,便忍不住蹙在一处:“怎么这么烫!七娘,你今日背着我贪凉了?”

床榻上的小病猫蜷成一团瑟瑟发抖,眼睛都睁不开,嘴里叫嚷着什么。

看样子是烧糊涂了。

李白不敢再耽搁,给七娘额头覆上降温的凉帕,又把隔壁屋里的阿寻唤起来守着七娘,这才匆匆出门去。

在这个盛唐时代,一场偶感风寒依然可以夺取无数人的性命。小孩子发热那就更为吓人了,专看小方脉(儿科)的医者本就不多,宣阳坊内是没有的,夜间要想请来一位,怕是少不得要闹出些动静的。

七娘的病情很急,李白还是选择先去找了宣阳坊内的医者,可惜这位常年只看成人,对小孩子的病况用药实在拿捏不好,摇头叫李白另寻高明。

坊内不成,便只能去他坊寻。李白只得又去寻本坊的坊正。

开元年间,里坊制度已经十分完备,每坊内都有自己的管理者,称作坊正。夜间若是家中老了人需要奔丧,或是重病需要就医,便去寻坊正开具文书,由坊门外的金吾卫勘验过之后,才能在坊与坊之间的小道上穿行。

李白来的不巧。

坊正今日有事,去了万年县他处,手下几位又没有开具文书的资格。

有人便劝导:“上官还是等坊门开了之后,再去旁边的务本坊,往太宗朝的先相公王珪府内,寻一位叫做王焘的弘文馆校书郎,他看小方脉极好。”

李白得了讯息,只觉得七娘实在等不得了,便想去闯门。

几人忙拦他:“前个夜里,大理寺丞奉命出门办案,这文书还没掏出来,金吾卫将军照面就给人二十鞭子!您没有文书,怕是五十鞭一鞭都不能少,事后丢了官职也说不准。”

李白摇头道一声谢,匆匆推门出去,往西边务本坊的坊门那头去。

这个时辰,长街无人,唯他一身青衣官袍,在春夜寒凉中奔于两坊之间。巡夜的金吾卫见他靠近坊门,二话不说,抽出鞭子便甩了过来。

李白迎面受下,揖手遥向东方:“圣人有爱民之心,我家中幼女夜里发了高热,本坊的医者不擅小方脉,还请诸位行个方便,容我去务本坊寻王家的校书郎……”

话音未落,又是一鞭落下。

李白仍笔直立在坊门前,执着地看着巡街金吾卫领头的队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