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府面馆[美食](218)
看样子这老爷子也不是住在这附近的,柳阿姨都不认识。
老爷子忽然看了看店里周围,哑着嗓子问道:“这是、大柳树巷?”
见姜月微点头,老爷子又问:“老板是姜红芷吗?”
姜月微一怔,“您认识我奶奶?”
老大爷戴上眼镜倒显得文质彬彬的,半点看不出刚才的狼狈,他上下打量她半晌,才说:“姜红芷是你奶奶啊……你是她孙女?”
姜月微点点头,这老爷子倒是奇怪,像是不相信似的。
其实她也不敢说太多,怕多说多错,毕竟她是个冒牌的,心虚啊!
姜月微刚想再详细问一下,老大爷却转了话题:“来一碗牛杂面吧,是你做的吗?”
进七碗面
姜月微进厨房的时候, 柳阿姨刚把一锅烧饼放进了中间的烤盘里。
她刚才给老人倒水时,两人的对话听得清楚。
柳阿姨透过玻璃窗,看了眼外面坐着的老头儿, 小声问姜月微:“要不要我去给姜奶奶打个电话?”
听着应该是之前姜老太太的老顾客了,这难道是不服气姜月微这个小辈的手艺, 来考验考验她?
不然,如果真有事儿的话早就应该说了吧。
柳阿姨之所以想给姜老太太打个电话,就是想着让老太太跟这人说两句,别再为难一个小丫头。更重要的是别因为姜月微的疏忽坏了面馆的名头。
姜月微已经甩开膀子抻面了, 她只对柳阿姨摇摇头, 说:“您去忙吧, 就是一碗面,我做就得了。”
柳阿姨本来正严阵以待, 想着万一老头儿找茬, 她能趁着今天人少也别让姜月微吃亏,更不能让老头儿讹上。
毕竟知人知面不知心, 老头儿刚才说让姜月微做一碗面的表情语气都有点傲慢似的。
可姜月微刚才只说了一句话就让她的心放在了肚子里,不知不觉, 柳阿姨已经换上了笑脸, 出去问老爷子还要什么去了。
姜月微刚才问了老爷子的喜好, 他就说只按正常做就行,那她就只照常做一碗牛杂面就好。
这老爷子虽说奇怪, 可谁能在这大雪天里专门出门找茬啊, 更何况还是一个行动不怎么方便的老人,又不是多大的仇怨。
所以不管老爷子因为什么原因, 又和奶奶有什么关系,他现在只要一碗牛杂面, 她就做给他好了。
这次的面案要比之前更宽敞,厨房的地方也比原来大了许多,姜月微也不用缩手缩脚,抻起面来更是摔在面案上砰砰作响,惹得外面的老爷子都看了过去。
柳阿姨趁机夸自家:“您别看我们老板年轻,可这手艺是真不错。就说抻面这功夫,不是我吹牛,姜老太太都没这手艺。她在这个店的时候,还是用机器面呢。”
老爷子只扶了下眼镜,呢喃一声:“她年轻的时候也是这样的。在我们学校,做的面条就连校长都夸好吃的。”
老爷子声音低,里面姜月微又在抻面,柳阿姨没听清他说什么,还特意问了一遍。
“我说,一会儿不要香菜,多放辣椒。”
柳阿姨:“辣椒罐子在您这儿,辣椒油辣椒酱都有,都是我们老板自己做的,保准好吃,您想加多少都行。”
厨房,角落的桌上,深桶里还煲着今早做好的红油牛杂,姜月微将面扔了进去,又去挑了个卤蛋出来,等面煮好了,她又依着往常过了一遍水,浇了滚烫的热高汤进去,再盛一勺牛杂,连汤带肉一勺下去,那股子香辣的肉味就飘了少来。
冬天的过水和夏天的过水还不能相同。
若是夏天,大家就图吃个凉爽痛快,那面最好先过一遍流水,再放进水盆里冰一会儿再捞出来,劲道弹牙,也不会太热。
可冬天就不能这么做了,来吃面的就想吃口热乎的,过这么多遍水面就太温了。
不过,过水的水盆得经常换水,不然不仅浑了,后面的面条也不凉快了。
况且到了冬天,不论是红油汤底、还是现煮的高汤,都得滚烫,就连碗也得一直煮着。
姜月微浇了一小勺热油,油还是提前炸的香料油,即便开着抽油烟机,在外面的老爷子也能闻到这勾人食欲的香味。
柳阿姨用她的“无情铁手”把面碗放在托盘上,端出去时正看见那位老爷子在仔细端详筷子头。
柳阿姨见怪不怪,端面上桌时笑着解释:“您老放心吧,我们店里筷子都是一客一消的。您看见那个消毒柜子了没有,不仅用那个,每天还得煮半小时呢。损耗的也会及时更换的。”
这样做成本大了些,但到底卫生安心。
老爷子什么都没说,摸了下碗,柳阿姨又提醒他当心烫,嘱咐了一声需要什么再叫她就走了。
总这样杵在这里,客人也别扭。
自从这碗牛杂面端上来,老头儿就只是拿着筷子端详。
一大海碗面,上面堆着冒尖的牛杂,汤里还飘着红油。
吸一口气,鼻腔里尽是辣爽肉香。
再看牛杂,牛杂里各类齐全:牛肚切得细,应该有两三样;牛肝却切成了片,不薄不厚;牛肺没有杂质、牛头肉看着就干净……
他挑起一筷子牛肚放进嘴里:软弹入味,不像别的店煮老了跟牛皮筋儿似的,倒是越嚼越香。
紧接着又尝了牛肺,果然没有腥味、洗得干净、软嫩滑爽,香辣味道更是沁入牛肝,细细抿一口绵软的牛肝,醇厚的香味立即在嘴里绽放……
老爷子脸上看不出什么,又喝了一口汤,这才开始吃面。
姜月微在厨房里忙着,她还得把卤好的牛杂先捞出来,就怕再煮下去老了,得先放凉冻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