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腹黑相公美如花(1019)

作者: 蓝莓味果酱 阅读记录

而只要他们想,便能随时收回这份荣耀。

皇上就该乖乖的,任由他们摆布使唤。

护国公怒气腾腾的从宫里回来,就开始着手准备。

在此之前,太后去找了一次皇上,让皇上收回成命。他们还能当做什么都没发生过。 loadAdv(5,0);

皇上只是一笑。但态度坚决。

不可能。

他不要面子的吗?

皇帝金口玉言,圣旨既出,怎可出尔反尔?

双方不欢而散,连那点面子情都没了。

护国公连夜召集朝中官员。又给各地的人手去信。

等他写好了几十封信,让管家派人一一送出去后,已经是两个时辰后。

月已上柳梢,银辉铺满大地。

会客厅里,二三十名官员沉默的坐着。每人脸色都很凝重。

再瞧一瞧周围的小伙伴,个个都是苦瓜脸,那心情更是跌入谷底。

他们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都牢牢与护国公绑在了一起,已无抽身的退路了。

护国公说什么,只能去做。

护国公步履轻快的从门外走进来,脸上还带着一丝运筹帷幄的笑意。

他一脚踏入大厅,脸上的笑容凝固住了,环顾了几圈,甚至数了数人数,有些不可置信,「其他人呢?」

【麻烦您动动手指,把本网站分享到Facebook脸书,这样我们能坚持运营下去】

第917章 升官

loadAdv(4, 0);

管家小声道:「没……没了,都在这。」

「都在这?」护国公不相信,「其余人怎么没来,是你还没通知到吗?」

按他之前估计的人数,少说也有一两百。就二三十人,能干什么?

顶多是给皇上添点乱。

护国公心里已经有点慌了,隐隐感觉到事情的发展可能要脱离他的掌控,但他还不愿意往最坏的方向去想。

管家不敢说话。

来的这二十多人,忙安慰护国公。拐弯抹角的想劝护国公打消念头。

护国公什么想法,他们也能猜到。今时不同往日,皇上已经无法由他们随意拿捏了。

护国公又不傻,听出他们话里的意思,脸色黑如锅底。

皇上一直密切的关注着护国公府。得知只来了二十几人,皇上哈哈大笑。

第二天,所谓的罢朝自然也没有。

就二十几人,罢什么朝,都不够人笑的。

虽然没罢朝,但众人倒是都劝皇上,收回旨意。

这些人同护国公牵扯太深,一时之间,想撇清楚,是不可能的。 loadAdv(5,0);

昨夜没去护国公府,只是不想同护国公一起作死,把皇上给得罪狠了。

今天一下朝,又都往护国公府去请罪。

皇上也不在意,所有替护国公求情的话,都当耳旁风,听听就过。

护国公就这么被强迫致仕。

护国公府降为护国侯府的正式旨意也下了。

且责令七日之内,护国侯府所有违制的东西都要换了。

映月居,荔枝风风火火从外头跑进来,咋咋呼呼道:「世子妃,今天还没换。」

叶清清「哦」了一声。

荔枝兴冲冲道:「这都第三天了,护国公……护国侯府还不换,是想公然抗旨吗?」

三天了,荔枝每天假装路过,去护国侯府,等着对方换牌匾。要亲眼见证那历史性的一刻。

叶清清翻了个白眼,觉得荔枝就是闲的。

「还有四天呢,等着吧。」叶清清道。

荔枝深以为然的点点头,「也是,如果是我,我也等到最后一天再换。能拖一天是一天。」

一个是公,一个是侯,差别可大了。 loadAdv(5,0);

护国侯威风了几十年,可谓权倾朝野,还野心勃勃的准备助外孙登上帝位。美梦还没实现呢,自己先被撸了。

接受不了可以理解。

几个丫头也真是闲,下注赌护国侯府啥时候换牌匾。

不止叶清清她们,整个京城也都在关注着护国侯府。

护国侯府的名声早就一落千丈,经历魏颜昭一事,更是到了人人喊打的地步。

被降爵,百姓们全部击掌叫好。恨不得皇上一撸到底,直接把魏家人贬为平民。

晚上沈从安回来,告诉叶清清一个好消息,他升职了。

从工部郎中到工部右侍郎,正五品到正三品,跨了两个大级。

原来的工部右侍郎,是护国侯人。那天夜里去护国侯府的人中,就有他。

皇上都记在小本本上呢。

这不,今天找了个由头,就把右侍郎给降职外放了。

沈从安虽然资历浅,但功劳够了。

之前献上的风扇,和硝石制冰之法。还有他发现了紫云山别院偷工减料,都是大功。

loadAdv(5,0);

且他刚受了大冤枉,让萧王在千里之外的边关,还为他担心,升他为工部右侍郎,也能安萧王的心。

护国侯一党的人,如今自身难保。

大皇子刚也算和沈从安夫妻患难与共了,闻首辅不会没眼色的这时候给沈从安使绊子。

朝中无人反对,沈从安这官升的很顺利。

升官总归是喜事,叶清清挺开心,起身准备往外走,「我去厨房,亲自炒两个菜,替你庆祝一下。」

沈从安拉住她,「别急。」

他话还没说完呢,「不止我,言蹊和晏秋都升了。」

叶清清惊讶,「都升了?」

沈从安点头。

赵言蹊从正七品的编修,升到了从六品的修撰。

罗晏秋提前转正,从无品极的庶吉士升为从九品的侍诏。

虽然升的都不多,但翰林院是出了名的难升迁。没有大事发生,就只能靠熬资历,三年一升迁。

上一篇:春鸢 下一篇:青史为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