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腹黑相公美如花(104)

作者: 蓝莓味果酱 阅读记录

「能。」沈从安肯定道:「你开口,家里不会有人反对的。」

他们也不是多喜欢这个住处。

沈长荣去世后,三房从沈家前院被赶到这两间土屋。原本是放杂物的,好几年没人住,房子破破烂烂。下雨天总是漏雨。

从前两人一间,勉强够住。叶清清嫁进来后,沈从望一直在陈氏房间打地铺呢。

「那好。咱们明天就准备起来。」叶清清是说做就做的性子,已经在计划着新房子要建成什么样子了。

第二天一早起来,叶清清就宣布了这个决定,「我们建新房子,搬家吧。去和林奶奶作伴,相公和从望上课也方便些。」 loadAdv(5,0);

沈从望本来还有点瞌睡,闻言立即跳了起来,「我们要有新家了?」

「是啊。」叶清清笑眯眯点头,「你想要什么样的房间,可以自己规划哦。」

她昨天晚上和沈从安就想好了,今天还得和陈氏三人商量一下,「我们要盖一个大院子,我和相公一间房,从望如月和娘各一间,还有陆先生,再加上一间客房。」

叶清清掰着手指头数,「所以,我们得盖一个四合院。」

陈氏三人听呆了,沈从望咽了咽口水,「我们有这么多的钱吗?」

要盖那么多房子,肯定需要很多钱。

「等着。」叶清清说了一句,跑到床边,在枕头下翻了翻,找到一个小小的盒子,抱到几人面前打开。

里面的静静躺着的银票和银锭亮瞎了几人的眼。

「数数。」叶清清推到沈从望面前,笑得比三月桃花还绚烂。

沈从望抖着手,先把银票拿出来,百两的银票,一共八张。十两的银锭有十三个,还有些零散碎银,大约三十多两。

那就是九百六十多两。

他从出生到现在就没见过这么多的银子。 loadAdv(5,0);

「你哪里这么多钱的?」陈氏震惊道。

「治好昶儿,韩夫人给的诊费,还有卖面膜的钱。面膜每个月还会有五百两左右的固定收入。」

「咱们不缺钱,以后你们想买什么就买,不用省了。」叶清清豪气道。

「对了,从这个月开始,我们也学那些大户人家发放月例吧。从望和如月年纪也不小了,可以攒私房钱了。」

私房钱,一个多么美好的名词,在沈从望短短十几年的人生中,就没有这个概念,连沈如月都不由得期待起来。

「月……月例多少?」沈从望激动得都结巴了。

叶清清挠头想了想,拿出几个碎银,沈从望沈如月沈从安和她自己面前,都放了五两,「一个月就五两吧,可别乱花了。」

她把剩下的钱都推到陈氏面前,「这些就交给娘保管了。」

陈氏三人各自望着面前的银子,久久回不了神。她们知道叶清清挣了不少钱,却没想过会有这么多。将近一千两啊,是她们想也不敢想的数字。

良久后,陈氏才把钱推回叶清清面前,「这是你的银子,你自己收着。」

沈从望和沈如月也把钱推过去,「大嫂,太多了。」

原本以为能有个几文十几文的,就很满意了。五两银子,她们拿着都觉得手抖。南桥村一户人家全家加起来,一个月也没五两的收入呢。

第95章 免费帮工

loadAdv(4, 0);

叶清清在两人脑门上拍了一下,「你们和我客气什么,挣了银子不就是要花的,不然收在那里落灰?」

「可是,这也太让大嫂破费了。沈如月不好意思道。

叶清清劝道:「都说长嫂如母……」

陈氏眼神扫过来。

「咳咳,」叶清清改口道:「我既然是你们的大嫂,又有这能力,当然要带大家过的好一点。」

在叶清清的坚持下,一人五两银子的月例算是定下了。那盒银子,陈氏无论如何都不肯收。

叶清清无法,还是自己留着了,她要买药什么的,用钱也多。便给了陈氏每月十两的月例,另外还有二十两作为一家的开销,由陈氏来管。

接下来,就是讨论建房子了,沈从望和沈从安去上课,叶清清和陈氏三人讨论了一个上午。

下午沈从望请了半天的假,去找人。他之前在隔壁村做帮工,给那家盖房子的一队匠人就很不错,人实在,善良敦厚,当初很照顾他。 loadAdv(5,0);

沈从望是个知恩图报的好孩子,一说要建房子,就想到了他们。

领头的是个叫康叔的中年汉子,身材高大,性格和善。

匠人生活也不容易,沈从望送来这么一大单,喜的康叔都不知该说什么了,当即和他一起来到了三房。

有康叔这个专业人士在,大致的草图慢慢有了具体的轮廓。

叶清清想要快点完工,对房子要求也高,人工材料各种算下来,要花到一百三十两。这银子,在县城都能买到一个小院了。

叶清清不差钱,当即拍板决定,先给了三十两的订金,让康叔先去组织人手,准备材料。

叶清清则备了礼物,和陈氏一起去了族长家里。想要建房子,要先把那块地买下来。

沈青名很好说话,山脚下那块地稍微有点偏,除了林家,没人住那。叶清清想要,沈青名把那一大块,足有五六亩都划给了她。

还帮她在胥吏那讲好话,六亩地以荒地的价钱,五十两就买下了。

拿到地契,可以开始建房子了。要赶工,康叔的人手不够,需要在村里找几个帮忙打下手的。

整个南桥村都知道沈家三房发达了,要建新房子了,还是个大院的瓦房。 loadAdv(5,0);

上一篇:春鸢 下一篇:青史为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