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腹黑相公美如花(174)

作者: 蓝莓味果酱 阅读记录

赵言蹊只知,沈从安三人拜了陆沉做先生。沈从安从小就喜欢读书写字,赵言蹊并没有多想。

知晓陆沉身份和沈从安打算的人并不多。可怜的赵言蹊不在其中。也不是沈从安故意瞒着他,腿还没好,沈从安不想到处说。

沈从安也是有一点点坏心思的,想等能站起来那一天,看赵言蹊惊讶的表情。

他们在讨论科举文章,偶尔有争论声传出来,叶清清这边气氛就松快的多了。

喝茶吃点心聊天,从首饰绸缎,聊到各家八卦。

不免提到崔氏,罗氏道:「下个月李家老太太五十大寿,应该也会请你过去。」

叶清清和崔氏关系好,又是孟家乾女儿,于情于理都会请她。

loadAdv(5,0);

叶清清点头,「崔姐姐这几天如何了?」

罗氏叹了口气,「其它都好,就是李老太太,还是没死心,想把冯氏抬成平妻。」

「她一心想着冯家能够全心全意辅佐李大人,崔妹妹迟迟未能有身孕,刚好给了她藉口。」

罗氏觉得,即便崔氏生了孩子,也很难改变李老太太的心意。

「崔姐姐就没和李大人谈过?此事还要看李大人自己。」叶清清道。

崔氏露出一丝欣慰,「崔妹妹改变了许多,没再想着事事靠自己撑下去,她和李大人坦明心迹,认真聊过了。还好李大人重情重义,也是因他强烈反对,平妻一事还没成。」

「李大人能如此,不枉崔姐姐对他一片真心了。」叶清清道:「李老太太钻进了牛角尖,再怎么劝怕是都于事无补。」

沈如月和孟萱认真听着,不时对视两眼,罗氏和叶清清说起这种事情或者后宅阴私时,没有避开二人,就是为了让两个单纯的小姑娘,多听多思。

几人说起崔氏和冯家,刚巧冯母带着冯诗妍上门拜访。

上次孟山长过寿,两家闹的不愉快,冯母这段时间都没上门,忽然来拜访,罗氏挺惊讶。她没打算接待,让小厮委婉拒绝了。 loadAdv(5,0);

小厮很快又回来,冯母说有事相谈,小厮不敢擅自做主,来询问崔氏的意见。

崔氏皱了皱眉头,叶清清道:「要不见见,看她有什么事?」

崔氏摆摆手,「请进来吧。」

半盏茶的功夫,冯母和冯诗妍便到了。

冯诗妍今日穿了一件银纹绣百蝶度花裙,外罩撒花烟罗衫,头上戴着鎏金掐丝点翠步摇,柳腰花态、婉转峨眉,看得出精心装扮过。

只是撅着嘴,似有几分不情愿。

冯母未语先笑,之前的不快仿佛从来没有发生过,「不请自来,还望孟夫人见谅。」

叶清清心道,你都来了,还说这话有用?

「冯夫人坐。」伸手不打笑脸人,罗氏态度虽不热络,却也没有给她脸色。

「那边是?」冯母指着屏风另一侧。

叶清清几人懒得换地方,还在松涛亭里,可以听到屏风那边传来男子的说话声。

罗氏道:「老爷和他几个学生讨论学问,要不我们换个地方聊?」

「不用。」冯母从进来起脸上笑容就没断过,「我们一家都是大老粗,不懂那些,坐这里,还能沾沾文气,回去没准也能念几句诗出来。」 loadAdv(5,0);

不愧是商贾出身,想讨好人时,恭维的话信手拈来。罗氏只是微微一笑。

冯母拉着冯诗妍坐下,瞧了一眼叶清清,笑道:「这么巧,沈夫人也在?」

叶清清轻轻点了点头。

「几日不见,沈夫人更加光彩照人了。」冯母夸赞道。

这下子,叶清清也不好冷着脸了,浅笑道:「不及冯小姐花容月貌,蕙质兰心。」

孟萱撇了撇嘴,冯诗妍有几分姿色她承认,蕙质兰心?别糟蹋兰花了。

冯诗妍依旧臭着脸,冯母扯了扯她的衣袖,她扭过头,不吭声。

冯母尴尬道:「这孩子出门时和我起了争执,被我说了一顿,不开心了,不是针对沈夫人的。」

瞪了冯诗妍一眼,小声道:「你再任性,回去后一个月内不许出门。」

「娘!」冯诗妍生气的甩开她的手。

叶清清挑挑眉,看来冯母没说谎,冯诗妍从进来起就不高兴。

「不知冯夫人此来何事?」罗氏问。

冯母抿了抿唇,笑道:「也不是什么大事,听说孟夫人与玲珑阁的东家认识,想请夫人引荐一下。」 loadAdv(5,0);

罗氏不动声色的看了一眼叶清清,「夫人找她有事?」

冯母点点头,「不瞒孟夫人,找他是老爷的意思,我们冯家想和他合作。」

玲珑阁成立这短短时日,已经成为东安县最炙手可热的店铺,风头无二。每天人来人往,宾客如云。

生意这般好,早引得许多人眼红,只是背后东家神秘莫测,找不到门路而已。只知道和罗氏交好,冯母这才来孟家。

「合作?」罗氏端起茶杯,轻啜了一口,「她暂时没有合作的意向。」

玲珑阁生意红火,压根也不需要和别人家合作。

冯母笑道:「夫人就如此确定?玲珑阁如今的生意是好,可只限于东安县,与我们冯家合作,可以把玲珑阁开到别的县城、府城,甚至京城去。到那时,才是真正的日进斗金。」

冯母画的饼很诱人,罗氏没有被蛊惑,反问道:「我就直话直说了,冯家目前没有这么大的能力吧?」

冯家自己的生意还局限在东安县,却夸下海口,要把玲珑阁的生意做到府城京城去,谁给他的自信?

冯母顿了顿,面上不见恼,仍是笑呵呵,「我们冯家是没有,可别人有啊。」

上一篇:春鸢 下一篇:青史为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