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腹黑相公美如花(224)

作者: 蓝莓味果酱 阅读记录

蓝氏目光在屋子里转了一圈,布置的非常雅致整洁,她的目光中流露出几分赞赏。眼神落在了沈如月的身上,笑道:「几日不见,沈姑娘出落的越发水灵了。」

孟山长寿宴上,蓝氏见过叶清清几人。

沈如月红着脸,「罗夫人谬赞了。」

蓝氏笑道:「沈姑娘别客气,我说的都是真心话。我也算是见过不少大家闺秀了,少有如沈姑娘和沈夫人这般蕙质兰心的。」

「当真是羡慕陈妹妹的好福气。出色的女孩子都进了你们家。」蓝氏比陈氏大几岁,叫她一声妹妹是为亲近。

叶清清眼睛眨了眨,蓝氏这可不像是专门来找林长山的。

陈氏露出一抹浅淡笑意,「她们确实能干懂事,比我强多了。」

陈氏的容貌偏柔弱、五官秀美。这些年来,为了让别人不敢轻易欺负,总是板着脸,作出凶巴巴的表情,很少露出笑容。其实她笑起来很好看,虽然脸上留下了岁月的痕迹与风霜,眼角有了细细的皱纹,可眼神中的从容坚韧,更为她添了几分不同寻常的美。

蓝氏心下微惊,三房这些人,无论容貌与气质,真的一点不像乡野粗鄙之人。 loadAdv(5,0);

蓝氏越发满意了。她今天亲自来走这一趟,不单是为了林长山。主要目的,就是想来沈家三房看一看。

流言之事,蓝氏心中气恼,更意识到了一点,罗晏秋大了,该娶媳妇儿了。

罗氏和她提过沈如月,上次短暂接触,蓝氏也觉得沈如月是个很不错的女孩子。她不看重门第,只求能找个懂事明理的儿媳妇,即可与罗晏秋琴瑟相和,又能督促他上进。

蓝氏有意迎合,和陈氏越聊越投缘,话题总离不开她和沈如月。叶清清在一旁听着,已经听出了两分眉目。聊她是假,聊沈如月是真。

毕竟沈如月一个未出嫁的小姑娘,只聊她一人的话,目的就太过明显了。有她在前面挡着,顺理成章。不仅她、陈氏和蓝溪都听出了蓝氏的弦外之音。也就沈如月这个当事人,半点不知,安安静静坐在那里,听两位大人讲话。

林家就在隔壁,荔枝很快就把林长山找来。涉及赵言蹊,沈从安和沈从望跟着过来看情况。

路上,荔枝已经说明了蓝氏的来意。出面做个证,林长山自然不会拒绝。

蓝氏连连感激。

沈从望推着沈从安走到叶清清边上,叶清清倒了杯茶,「相公,喝茶。」 loadAdv(5,0);

「嗯。」沈从安接过。

沈从望不满的嘟起嘴,「大嫂,我也渴了。」

沈从安淡淡道:「让你媳妇给你倒。」

沈从望鼓起着脸,他要有媳妇,还用使唤大嫂?他用可怜兮兮的小眼神望着叶清清。

叶清清给他也倒了一杯,沈从望喜滋滋的接过,冲沈从安做了个鬼脸。

沈从安抬手敲了敲他的额头。

事情说完,蓝氏起身告辞,陈氏送她出院子。一行人刚走到门口,赵言舒气喘吁吁跑过来,跑的太着急,被门栏绊了一下,最近的林长山伸手扶了一下。

赵言舒稳住身子,顾不得道谢,急切的对叶清清道:「清妹妹,爷爷他晕倒了,你能去看一下吗?」

她的声音里带着哭腔。自从父母死后,她们兄妹与赵夫子相依为命。赵夫子年纪大了,赵言舒把他的饮食起居照顾的处处妥帖,只为赵夫子能够身体硬朗,多陪他们几年。

赵夫子一直健健康康,这次晕倒,把赵言舒吓的不轻。最近的大夫都要去镇上请,太费时间了。想到叶清清拜了城里最好的大夫为师,会医术,赵言舒一面请人帮忙去镇上请大夫,一面来找叶清清。

【作者有话说】

感谢几位小可爱的打赏,你们的支持是最大的动力~

第204章 歹毒

loadAdv(4, 0);

「舒姐姐,你别急,我这就去看看。叶清清忙道,边走边问她,「赵夫子怎么会晕倒?」

赵言舒擦了擦眼角,软声道:「哥哥和罗公子在云松书院打架,被逐出了书院。爷爷听到这个消息,又急又气,这才会晕倒。」

蓝氏惊道:「秋儿和赵公子被逐出了书院?」

她来时都还好,多久的功夫,罗晏秋又惹事了?

蓝氏皱起了眉头,罗晏秋平时贪玩了些,并不是不知分寸的人。只是打架的话,孟山长也绝不会轻易就把两人逐出书院。

赵言舒摇头,「我也不清楚,传话的人是这么说的。」

「谁传的话?」沈从安忽然问。

赵言舒一怔,「一个不认识的人,不是我们村的。」

赵夫子在族学上课,有一个自称是云松书院的学子,赵言蹊同窗好友的人找到他,说了赵言蹊与罗晏秋的流言,还说他们与人斗殴,被逐出了书院。

两人的流言没有传到南桥村来。南桥村的人对赵言蹊知根知底,也知道粪坑一事到底是怎么回事,那种胡话根本不会有人信。 loadAdv(5,0);

赵夫子这点上是相信自家孙子的。

可那人言之凿凿,穿着云松书院的衣服,说赵言蹊被逐出书院,没有脸面回来见他,留下一封书信后不知所踪。

赵夫子担心孙子,一时急火攻心,当场晕了过去。

赵言舒说着眼圈又红了,她不过十几岁的小女孩,往常在怎么老成,两位至亲之人接连出事,这会儿也慌了手脚。

沈从安沉声道:「那人在撒谎。言蹊不是逃避问题的人。」

他的声音沉静,带着令人信服的力量。赵言舒慌乱的心安定了几分。

叶清清问她,「传话的人还在吗?」

上一篇:春鸢 下一篇:青史为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