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腹黑相公美如花(713)

作者: 蓝莓味果酱 阅读记录

「还有太后……她们就是逼着世子妃去死啊!」

「她说的可都是真的?」皇上沉着脸,问四公主。

四公主哪里敢认,「没……没有……」

荔枝道:「奴婢发誓,若有一字虚言,愿天打雷劈,不得好死。」

「当时还有许多姑娘宫人在场,皇上可以问她们。」

四公主脸色白了白,噗通一声跪下,可怜巴巴的望着皇上,「父皇,她们两个打儿臣一个……」

「打死你也是活该!」皇上暴怒,抓起手边一个茶杯,擦着四公主耳边飞过,砸在她身后的墙壁上。

四公主吓得抖成一团,颤抖着嘴巴想要求饶,却说不出话来,求救的目光望向太后。

太后冷着脸,她们来这一出,原意也是想用流言逼迫叶清清,叶清清要还有点骨气,就该自尽已证清白。

结果完美的符合了她们的预想,叶清清吐血昏迷,活不长久了。只是这过程……如何就发展成这样,三言两语间,把她们推到了百官的对立面。 loadAdv(5,0);

眼瞅着叶清清快死了,也高兴不起来。

「不过小孩子家的几句争执,何曾要她的命了?她的气性也太大了些。」太后道。

「宫里的规矩果真与别处不同。」萧老王妃冷笑道:「公主可以随意拿命妇的名节来玩笑。」

护国公夫人小声嘟囔道:「我瞧四公主说的也没错,她在外几天,谁知道都发生过什么……」

萧老王妃一道冷冷的眼刀过去,护国公夫人梗着脖子与她对视。

沈从安抱着叶清清跪下,「太后若真不喜娘子,一道懿旨,一杯毒酒,我们身为臣子,没有不从的。何必宣了娘子来,受此侮辱?」

「娘子随太后去清凉寺祈福,回来路上遇到刺客,惊马落下山崖。娘子运气好,意外流落到清凉寺后山,得先皇如太妃收留。这几日来,一直居住在如太妃那里,如太妃与她的婢女都可作证。」

众人还是第一次听说其中内情。叶清清失踪几日又回来,外头的流言可不好听。加上有心之人的推动,更是怎么难听怎么来。

这些夫人们一大早也都听到了风声,不管事情真假,但背上这么一个不洁的名声,下半辈子算是毁了。

偏还不好澄清,越说越乱。

第647章 赔礼道歉

loadAdv(4, 0);

可叶清清是在先皇嫔妃那里,有如太妃作证的话,情况就不一样了。Google搜索

叶清清和如太妃吃住在一起,再往叶清清身上泼脏水,就得连累到如太妃。不说如太妃都四五十的人了,她还是先帝的妃子,那不是往先帝头上戴绿帽子么。

谁有那么大的胆子?

众人表情不一。太后瞳孔微缩,目光阴沉,「如太妃?」

她好久都不曾听到这个名字了。

「是。」沈从安点头,把叶清清主仆三人,遇到如太妃的经过一说。

他说的都是事实,条理清晰,各方面都能对的上。这些人精们,一对比当日的情况,就知他所言非虚。

萧王妃的手不自觉的攥紧,叶清清的运气,好的她都不知道该说什么了。

「既然是在清凉寺,怎么不早些派侍卫来传话?害得我们担心了这么多天。」萧王妃道。

沈从安目光淡淡一扫,很实诚道:「娘子信不过清凉寺的侍卫。」

萧王妃神情一滞。

「在清凉寺那么多守卫的眼皮子底下,还能让娘子马车出事。」沈从安声音清冷,语气嘲讽,「要么是有人与刺客勾结,要么是尸位素餐、能力不足。」 loadAdv(5,0);

不管哪一个,都不值得叶清清信任。

萧王妃无话可说。

「清儿历经千辛万苦,方从刺客手中逃脱,平安回来。却没想到,进了一次宫,反而搭上了命!」

萧老王妃怒声道:「我萧家人命贱,也不能任由人如此欺辱!还请太后和皇上,还清儿一个公道!」

四公主现在的脸色不比叶清清好,她抬头,哀求的看着太后,「皇祖母……」

太后神情晦暗,「把这两名信口雌黄的宫女,拖下去杖毙。」

两名宫女早吓得瘫软在地,闻言不住的磕头求饶,太后神色冷漠。宫女很快被拖了下去。

太后望向萧老王妃,「人哀家已经处置了,当务之急,是先给世子妃看病……」

萧老王妃看着四公主,不说话。

太后揉了揉额头,「四丫头也有不对,偏袒宫人,念她年纪小,饶她这一回,回去闭门思过一个月。」

四公主暗暗松了一口气,这惩罚很轻了。

萧老王妃讥讽一笑,「确实挺偏袒的。方才太后可是要打清儿的板子。」

到四公主这,就简简单单关一个月。 loadAdv(5,0);

被人这么直白的戳破,太后脸上有些挂不住,正要说话,就听沈从安道:「上次太后宣娘子进宫,让娘子罚跪以致昏迷。」

「太医说了,娘子气血两虚,身子亏空,不宜大喜大悲,不可受惊吓。这次又在外吃了苦,微臣怕她身子遭不住,特特厚着脸,来与太后说明情况。」

「太后明知娘子身子孱弱,由着四公主和宫人欺她辱她,不问青红皂白,便要打她板子。」沈从安脸色冷然,「不知娘子哪里惹了太后,太后非要娘子的命。臣愿以命相抵,还请太后高抬贵手,饶了娘子,以后不要再宣娘子进宫了。」

沈从安放下叶清清,抽出边上侍卫的佩刀,往脖子上一架,做出要抹脖子的动作。

太后额头突突跳个不停,脸色如同被寒霜打了的茄叶一样,又黑又紫。

上一篇: 春鸢 下一篇: 青史为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