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腹黑相公美如花(72)

作者: 蓝莓味果酱 阅读记录

赵言蹊以为烧个鱼就行了,没想到有这么多菜,不想让陈氏破费。

「我拦了。」赵言舒道。

没拦住。

这些年来,赵家对三房帮助很多。特别赵言蹊兄妹,沈从安三人就他们两个朋友,赵言蹊没去城里读书时,天天来找沈从安玩。

若非有他,沈从安的性子更闷。沈如月也只有赵言舒一个伙伴。

家里条件好了,陈氏当然不会吝啬。赵言蹊读书也是很费脑子的,要好好补补。

「跟我客气什么?」陈氏板着脸,「快吃,冷了就不好吃了。」

赵言舒知道,叶清清救了孟家小少爷,后来又得了许多报酬,三房日子不比从前。

陈氏一片好心,推辞太多,就显得生疏了。因此给赵言蹊点了点头,坐下笑道:「多谢陈姨了,我和哥哥今天可是有口福了。」

叶清清嫁进三房这么些天,家里头次来客人吃饭。

赵言蹊是个能说会道的,饭桌上有他在,热闹程度翻了个倍。他讲自己在云松书院读书的趣事,哪个学子吃饭多,学问好,哪个睡觉说梦话。 loadAdv(5,0);

平常的事情从他嘴里说出来,也变得生动灵活。

众人听的津津有味,沈如月脸上的红晕,从赵言蹊进门起就没消散过。

赵言蹊一边说,一边去夹菜,和沈如月的筷子碰上,赵言蹊扬眉一笑,把菜夹进了沈如月的碗中。

沈如月脸上红云加深两分。

陈氏几人都没觉得有什么,赵言蹊一向拿沈如月当亲妹妹看待。每回他回来,给赵言舒带什么,就会给沈如月带一份。

从前三房那情况,多一个真心疼爱她的兄长,对沈如月来说,以后嫁人多一份底气。陈氏也就没管那些繁文缛节。

叶清清心里一咯噔。

她旁观者清,敏锐的察觉到,沈如月对赵言蹊,似乎不单单是对兄长的感情……

沈如月虽然容易害羞,也从没有这样从头到尾红着脸的,特别偶尔看过去的眼神,崇拜中难掩一丝丝爱慕。

想到上次在孟家,罗氏提到亲事时,沈如月那慌张的态度,和闪烁的言辞,叶清清觉得不太对劲。

压下心头的情绪,叶清清悄悄注意着沈如月,沈如月时不时瞥向赵言蹊的羞涩目光,让她确认了想法。 loadAdv(5,0);

一顿饭吃下来,沈如月少说看了赵言蹊几十次,偏陈氏几人都被赵言蹊的谈话所吸引,没人注意到。

叶清清心里百爪挠心的难受,还得忍着。

这里可不是现代,别说当众了,就是私下都不好问。直剌剌说出来,更会坏了沈如月的名声。

叶清清吃的味同嚼蜡,心里面装着事,吃饭都不香了。

用完饭后,陈氏几人收拾碗筷,赵言蹊从带来的包裹里,掏出几本书,递给沈从安,「给你。」

第66章 赵言蹊是个逗比

loadAdv(4, 0);

叶清清凑过去一看,全是些八股解析,顿时没了兴趣。思兔

大齐是历史上没有过的朝代,历史在宋朝之后,拐了个弯,没有元铁骑入中原,直接过渡到了大齐。

大齐的一切制度都与明朝很像,科举考试考得也是八股制艺。

以四书、五经中的文句做题目,依照题义阐述义理,代圣贤立言。格式要符合程式,字数有一定限制,句法必须对偶。

叶清清看过几篇,一点都看不懂。她还是更喜欢看话本,沈从安每次都看的津津有味。

沈从安接过翻了翻,挑出两本递还给他,「这两本我有了。」

赵言蹊睁大了眼睛,「你有了?」

沈从安点点头,从床头拿出十几本书来,都是每次叶清清进城,帮他买的。

赵言蹊抢过去,看到其中两本时,眼睛都直了,「你从哪里买到的,这两本《张公集注》我都没抢到。」

张公张文瑾二十岁考中状元,当代大儒,两朝帝师,门生故旧遍布朝堂,他的集注,对科举出题分析的很是透彻。

每回他出的书都遭到哄抢,有钱都难买。这两本是张公新出的,东安县的书肆只有几十本出售,刚到就被抢光了。 loadAdv(5,0);

赵言蹊慢了一步,没抢到。居然在沈从安这里看到了。

沈从安一怔,他望向叶清清,书都是叶清清买的。他不知道那么难买。

「我从孟山长那里要的。」叶清清实诚道,「上面好像还有孟山长的注释。」

昨天她给孟昶施针后,除了当初说好的二百两诊金,罗氏又给添了二百两。还有一些首饰,叶清清没要,想起沈从安喜欢看书,便要了两本书。

孟山长给了这俩本,昨天事情多,叶清清把书给了沈从安,沈从安还没来得及看。

赵言蹊快速的翻了翻,里面果然写有孟山长的注解心得,顿时激动的不行,抱在怀里不愿意撒手,「我带回去誊抄一本,再还给你。」

名家大儒的读书心得,比书本更加贵重难得。孟山长离大儒虽然还差些距离,可也是学富五车的人。

沈从安一头黑线,叶清清摸摸耳朵,「相公你要是喜欢的话,下次我去孟家给你多带几本。孟山长说了,他家书房的书随便我拿。」

「可以誊抄一本,再还回去。保管好,别损坏就行了。」

叶清清没觉得这是多大的事情,赵言蹊的眼睛里却开始冒绿光了。沈从安神情里也带了几分激动。 loadAdv(5,0);

叶清清后知后觉,才意识到,这不是信息大爆炸的现代。古代书很精贵,很多孤本善本,只有像孟家这种诗书传家的人家才会有,市面上根本买不到。

上一篇:春鸢 下一篇:青史为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