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大姑说(23)

作者: 姜悠 阅读记录

大姑:“牵强附会?小悠,长进了,会用成语了!”

小悠:“对!牵强附会,意思是把没有某种意义的事物硬说成有,也指把不相关联的事物强拉在一起,混为一谈。用来说你还有那个亚里士多德,正合适!”

大姑:“我还就牵强了,跟你说说‘满十六进一’的‘十六进制’!”

小悠:“十六进制?什么玩意?大姑,你不是吧!为了挽尊,竟然打算胡编乱造了?”

大姑:“胡编乱造?又是一个成语!”

小悠:“咱一个文化人,会几个成语很正常不是吗?像这样的成语,我会的多了去了……”

大姑:“打住!打住!先别显摆了!文化人,我想问问你,有一个成语叫‘半斤八两’,听过吗?”

小悠:“当然听过!它的意思是‘彼此不相上下,实力相当。’怎么样?没说错吧?”

大姑:“这个成语出自哪里?”

小悠:“出自,出自,这个,那个……”

大姑:“没事,这个问题超纲了,你可以上网查。”

小悠:“对,一般人谁记这个呀!我查查去,查到了,出自《五灯会元》。”

大姑:“是什么时候呢?”

小悠:“这是宋代的书,但具体的时间没查到,不过宋朝存续时间是公元960年至1279年,也就是说跟今745年至1064年。”

大姑:“很好,这个时间记好,后面会用到的!现在我们继续说回成语本身。我问问你,一斤等于几两?”

小悠:“十两。”

大姑:“那半斤是多少?”

小悠:“5两,这么简单的问题,有必要问吗?”

大姑:“那5两和8两,差不多吗?”

小悠:“当然不是,我上街买肉,8两肉只给我5两,我跟摊主没完。”

大姑:“那‘半斤八两’这个成语,是不是应该改成‘半斤五两’更合适呢?”

小悠:“对哟!半斤和五两才是‘不相上下,实力相当’,这五两和八两哪门子的不相上下呀!八成是印刷错误,后来就将错就错了。”

大姑:“小悠,什么叫成语?众人皆说,成之于语,方为成语!所以要成为成语,跟‘神话’类似,必须是大家都认可或接受的,你觉得一千年来,大家都不断犯同一个错误,可能吗?”

小悠:“不可能!但不可能又如何,‘半斤八两’它就是成语呀!而且是一个有着千岁高龄的成语呀!大姑,你听过一句话吗?——‘排除了所有的可能性,剩下的无论多不可能,都是真相。’——所以大姑,我知道这很难令人接受,但是没有别的可能了,这就是真相,真相就是一千年来,大家都不断犯同一个错误,你要面对现实。”

大姑:“接下来,你是不是还要我‘节哀’?”

小悠:“是的,大姑,你怎么知道的?”

大姑:“你这几天刷的短剧的台词不都是这套路吗?这很难猜吗?”

小悠:“呵呵!大姑,怎么说就是个形式,形式不重要,重要的是内容,内容正确就行了!”

大姑:“很遗憾!你没有‘排除所有的可能性’。”

小悠:“还有什么可能性没排除呢?”

大姑:“是这样一种可能性:宋代及以后相当长的岁月中,半斤就等于八两,一斤就是十六两!”

小悠:“什么?一斤等于十六两?怎么可能?这不科学!”

大姑:“不信你自己查证一下。”

小悠:“我查,原来‘一斤等于16两,在我国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一直沿用;直到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十六两制在计算的时候有些不方便,才改成现在的一斤等于十两。’——大姑,你说的,原来是真的。可是不都是数字吗?是什么进制很重要吗?”

大姑:“借用你的话,数字只是形式,形式不重要,重要的是内容。不同的进制下,同一个数字,有不同的含义。”

小悠:“不懂!举个‘栗子’?”

大姑:“好,就举‘栗子’!比如,我写了个条子,说‘收到10个栗子’,那是多少个栗子?”

小悠:“不是清清楚楚,10个吗?”

大姑:“如果我们用的是十进制,是10个没错,但如果我们用的是16进制,就不是了,这个‘10’代表的是16个。”

小悠:“10是16?我有点晕。”

大姑:“你还记得你小时候学加减法,最开始是怎么计算的吗?”

小悠:“记得,扳着手指算,比如2+2,先伸出两根手指,再伸出两根手指,然后再‘一、二、三、四’把手指全数一遍,得出结果是4——前两天我看到楼下一个幼儿园的小朋友仍旧是这么写作业的。”

大姑:“有没有可能,千年甚至万年前,我们的老祖先就是这么计算他们的打来的猎物或者是采摘的果实的呢?”

小悠:“应该是这样的。”

大姑:“但人只有十根手指,所以数到十之后,就不够用了。”

小悠:“所以要重新数。”

大姑:“第二个十,跟第一个就不一样了,所以要记一下。”

小悠:“怎么记呢?我知道了,有可能是在绳子上打个结——结绳记事,于是一个结就代表数了一遍手指,就是10。”

大姑:“如果是十六进制呢?”

小悠:“那就是十六根手指数一遍,一个结就代表16——我理解了,这里的‘10’不是‘十’,而是‘十六’了!——虽然理解了,但是说起来好乱呀!”

大姑:“所以日常使用十六进制时,不会直接使用数字,而是会加入一些字首、字尾或下标来显示。但这里就不详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