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花不完,根本花不完(166)

作者: 吃吃汤圆呀 阅读记录

1、“五星大厨?”吃这么好?

2、\"做四休三\"

不是吧不是吧,大家都是做五休二,你们鹤立鸡群?

3、\"医疗险和定期体检\"

很多大企业都没有这福利!

4、“包房租?”

岷江市的房价全国排名靠前,在这种情况你告诉我这份工作包食宿?

员工的福利和奖金一个月能达到一万!再加上至少2000+的房租,

这份收入甚至比很多中等公司的文员都要赚得多!

5、第五条就更感人了。

对于公司的晋级居然有一个明确的规定,

现在私企任人唯亲,很容易就变成了关系户天下,

大家其实已经见怪不怪。

可是今天居然有一家企业把晋升机制说得明明白白。

“坐标某跨国外企,说实话我们部门总经理怎么升迁都不透明,我上班十年都没看懂规则。”

对打工人而言透明的晋升机制谁不愿意?

带薪休假、高薪补贴、包吃住、五星级餐饮,

里面哪一项对于打工人来说不是贴心的福利呢?

“是谁羡慕得流口水啊?是我啊!”

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你们超市还招不招人?!”

第89章 每月三千万

我就问问你,

一家企业对员工这么好,

他对消费者能差劲吗?

评论区纷纷回想起在花不完享受到的服务:

“是啊,他们超市可以帮消费者自行车充气打气、看守宠物。”

“服务贴心, 用心周到。”

“上次我牵着狗去他家,店员听说狗没遛, 还主动帮我遛狗。”

还有人没去过花不完,这次特意去体验了一回,

深切感受到消费者享受到的服务是实打实的。

叹为观止的同时再想起前段时间对它的攻击,

不由得惭愧万分:

“这么好的公司, 哪里是假的?”

而且网络上还有一种观点流行起来:

“花不完公司其实是白手起家, 并不是什么富家子弟。”

有几位实名的花不完员工站出来作证:

“我们老板是农家子弟, 启动资金确实只有自己的几万块奖学金。”

博主寻觅夏天更是作证:

“第一次去黑石沟拍照的时候接待我的农民大伯和大娘就是老总爸妈, 他们后来也出现在我的视频里,大家可以自己分辨。”

视频里的人穿着朴素,面庞红红,

一看就是常年地里风吹日晒的结果,

这就是华国大地上随处可见的农民形象,

怎么可能是富商?

一个接一个反转, 终于把花不完身上的污水冲刷干净。

非但如此,

在冲刷完之后还给它镀了层金:

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了花不完农产品店的魅力!

原有消费者再次回归了花不完,

新增消费者还在一茬一茬进入,

甚至还多了不少死忠粉。

对员工体恤、对消费者尽心、

价格实惠、果蔬品质过硬。

让这么有良心的一家店在我们手里倒闭,是我们全体消费者的责任!

花不完门店销量剧增!

原本总收入只有50万,现在营业额却已经翻了好几翻。

每家店的平均利润能达到20万每月,

一共150家店加起来就是3000万每月!

梨歌看着桌面上的报表, 太阳穴一阵抽痛。

消费者也太难以琢磨了吧?

“明明前几天还在网上痛斥花不完,怎么看了几个澄清视频就反转了?”

多变 !

实在是多变!

而且这个数目是净利润!

即使有庞大的人力成本, 即使有成本昂贵的新鲜菜蔬,

还是保持了这么高的利润!

怎么回事啊?

到底哪里出了差错?

梨歌吸了好几口气才冷静下来。

她努力思考着自己的决策。

雇佣大量员工的确耗费了人力成本,

但是这些员工无所事事之余开始了服务客户。

客户进店就能享受到好几个人的服务,这能不满意才怪呢。

服务质量提升、用户体验度很好,

这就导致客流量进一步增加。

这样的良性循环闭环就让公司的营业额飙升。

虽然利润很低,

但商界的一个词“薄利多销”很好阐述了这种现象。

客流量大了,整个店的总利润随之飙升。

而且买菜用户的黏性挺高,

只要消费者认定了一家菜店,没什么问题他就会一直在这里买菜。

也就是说——

今后农产品店这块每月会稳定有3000万的进账。

每月什么都没干呢,

先新增3000万的花钱任务!

这让她怎么花得完?

梨歌捂住脸,哀嚎了一声:“这叫什么事啊?”

“或许,是因为公司本身做得很好?”

小洁听到了梨歌的喃喃自语。

每一个细节都做得无微不至,

所以忽然成为焦点后无处不在的聚光灯不会让它损失半分,

反而给了广大消费者一个看到它的机会。

“说起来那位员工叫林招娣的。立了大功呢。”

苏笑也接了一句。

“我倒不这么觉得,她那个视频很鲁莽。”

车厘子持有不同意见。

“当时舆论处于风口浪尖,这时候她贸然发布澄清视频,很容易被观众认为是总部指使的。”

当时的确网络上很多这样的嘲弄声音,大家不由得点头。

“身为员工没有集体意识,贸然行动,对我们大为不利。”

“再者,就算她想出澄清视频也应该跟公司商量,大家商议出一个统一的对外方案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