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花不完,根本花不完(171)

作者: 吃吃汤圆呀 阅读记录

梨歌不敢冒这个险。

现在她对单玲玲是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好吃好喝供着可以,福利待遇提升可以,

但扶持他们高技术,不可以。

她提的这个方案听上去就很专业,会后她还特意给梨歌提交了一份调查报告,看上去成竹在胸。

她越是这样梨歌就越不敢批复啊。

否定了其中最大可能的赢利点,梨歌感觉轻松不少,她把目光投向羊衫提出的“细分事业部。”

在查找完相关资料后梨歌认为这个项目可以投:

羊衫提出的思路没错。但她忘了荷兰国内整个农业都是这样的生态。

也就是说这种细分建立在一个全球第一的农业技术国,大家可以做到技术和流程、管理经验各方面都能配合。

好比穿越者穿越过去,连一个小小螺丝钉都生产不了,任何在工业时代微不足道的小配件背后都是一整套发达的工业体系和成熟的配套设施做支撑。

对于花不完一家公司来说,要建立这么许多个事业部等于浪费时间、增加沟通成本。

你想想,春天到了播种的季节,农场、李家村、枸杞林这三次地方按照平时的惯例那肯定是各做各的。

可是现在有了事业部,选种事业部先选了一遍大豆种、再选一遍枸杞苗、各种菜苗。

再拉到育苗事业部进行育苗。

育苗完分别拉到三个地方播种。

装箱遗漏、路上耽搁、拉错漏拉……到处都是潜在出事点。

光是这路上的损耗和耽搁就怎么算?

听说还有补苗事业部,仍旧是每个地方跑一遍。

本来简单的工作,这下非得进行复杂了不可。

荷兰能这么做自有自己的国情在那里,花不完如果照样抄,那就注定会水土不服。

梨歌在这个方案上打了个对号。

第二个就是林招娣说培养大学团队。

这个吧,对于大公司来说倒很常见,先进的农业研究所生产和培育出新的产品和技术,在企业加以实施,

企业获得了先进技术,研究所获得了实践经验,两者共赢。

其实花不完本身也跟高校联系过,

像之前艾扬宇的“戈壁滩养海鲜”技术、单玲玲的“智慧农场”都是例子。

按道理说梨歌不应该同意这个方案。

可是招娣提交上来的方案写错了!

她本人没什么这方面的专业知识,应该是百度了一下,所以写错了!

原来农业技术团队研究方向分为两个大方向:

一个是技术研究,像单玲玲、艾扬宇他们;

一类是理论研究。

企业实际生产应用的是技术研究方向。

但是林招娣写成了理论研究!

农业理论研究当然很重要,但这玩意儿跟实际农业生产真的很难结合。

比方说吧“要提高农村机械化。”

道理没错,但里面的论题都是“为什么要搞机械化,对我们国家有什么好处,如何提高机械化。”

对一个国家的智库或许是高屋建瓴般的建议,但对个企业啥用都没有。

梨歌看着这本调研报告,嘎嘎笑得比隔壁王大爷的驴还激动。

有了这样人物,何愁不能败家?

*

接下来就是琢磨苏笑的方案。

苏笑主张买一大块蔬菜基地。

经过梨歌的深入研究,发现这主意跟小蕊的差不多,也属于“听上去挺好但实施起来都是坑”的方案。

好比说全华国都知道寿光的蔬菜基地赫赫有名,

市面上也的确会偶然有土地出让。

但是那种没问题的土地凭什么给你种植?

如果真的是摇钱树人家为什么不控在自己手里?

被放在市场上转让所有权的蔬菜基地都有问题。

其实这块地经过多年的轮种,已经耗尽了全部的肥力,建议你们养些紫花苜蓿大豆之类的肥肥地,等过几年土地缓过来再种植。

总价低是低,但肥力是真不足。

要买了这种地企业先得养肥,还得空置地块休养生息。

算下来全是坑。

*

至于最后一条,小蕊打算扶持艺术家。

这条就更无厘头了。

小蕊来自山区,只有小学文凭,骤然进入总部迫切想做番事业证明自己,可她却忘了忙中生错。

她只觉得“投资艺术”显得高大上。

却不知道这本身就不适合中式土壤。

欧美企业大都流传百年以上,有一套严密的家族遗产传承制度。

为了避税才想出和艺术品挂钩的方式。

要么家族企业设置画廊,用企业盈利购买艺术品,再无偿捐献给自家美术馆。

最后让自己的子女进入自家美术馆管理,清贵而实惠。

或者签一个不知名艺术家,大肆炒作他的作品。

等他的作品在外拍出高价时再把他的早期作品放一两副到拍卖行出售。

简直天衣无缝:“那我就是看重这位画家,就是慧眼识珠,你怎么能说我洗钱呢?”

而国内的艺术品市场更是极其混乱。

稍微有潜力的艺术家早就被知名画廊签走了,

市面上又充斥着太多云龙混杂的艺术骗子。

这些人拿着各种奇怪的奖项和匪夷所思的作品,

专门蒙骗急于洗清泥腿子的土大款老板,

简直就是天坑无数。

梨歌看完员工们纷纷提出的各种建议,心情大为愉悦。

大家都是不可多见的人才!

看来这趟荷兰之行没白去!

第91章 细分事业部

“梨总同意我的方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