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花不完,根本花不完(280)

作者: 吃吃汤圆呀 阅读记录

那么现在呢……

说干就干。

她立刻找村长。

村长一开始很热情,梨歌发家致富了没忘乡亲们,还指点带领全村人乃至全乡人一起搞老玉米和小龙虾养殖。

现在“李家村小龙虾”在外面简直都快成了驰名商标了。因此他对梨歌和颜悦色。

可他听完都懵了:“我没听错吧?这是哪一年?”

农业合作社?那不是回到五十年代了?

梨歌早就准备好了一大套道理:“您不是让我带领全村全乡致富嘛,这生产到最后还是要搞这个合作社。”

“那不行啊。”村长支支吾吾,“大家伙没那么高的觉悟,那不就是吃大锅饭嘛。”

他从那个年代过来,当然觉得梨歌是瞎胡闹。

“您怕什么?我公司来兜着。”梨歌自有盘算。

她把自己策划好的方案讲解给村长听:

“以后我们全村,不,全乡的农户都集中合作建立这个合作社,由我们公司承担所有的费用,村民们则进出自由。以后我们公司统一出面签供销合同、种植、生产、销售,到最后有利益采用分红的方式平均分配给村民。”

村长不愧是一村之长,不好糊弄,他立刻就指出几个漏洞:

“ 村民跟你的公司之间怎么分红?你们抽几成利?村民们为什么要把自己的收入拱手让出?”

“我们公司抽一成利。”梨歌回答,“因为我们可以帮村民找销路,所以比他们自己被二道贩子赚中间费更划算。”

“这跟租用我们村民的地有什么区别?”村长不满。

“当然不同,前期种子都我们出,村民自己种,后期收购我们才会出现。”梨歌自有城府。

“大家地里的产量不同,为什么后期收益要均分?”

“这……”这当然是为了打击大家的积极性最终导致赔钱啊。

当然不能这么回答。

梨歌脑子转了一圈:“是为了公平公正嘛。”

“这根本不是公平啊。”村长不满意,“这是胡闹。”

他老人家叹了口气,烟锅袋在门口磕磕,磕出一把烟灰:“梨歌啊,我知道你想带大伙共同致富,但是俗话说人性难测。”

“你在村里开设的食堂就很好,薄利为村民提供便利,一看就是个好孩子,可好多事并不是你好心就能办成的。”

“你想做生意,不如统一给大家送苗、平时指点大家种植、等收成后集中收购,符合收购标准的才收走,这样既能赚钱又能防止有人浑水摸鱼。”村长眯着眼睛思忖。

看来村长真的不好糊弄,梨歌只好拿出从前的经验:“之前我带着同事去了趟荷兰参观现代农业。他们已经在采用合作社模式了。”

“荷兰?”村长很吃惊,他显然没想到资本主义国家会有这种产物。

“是啊。”梨歌点点头,“还有北美和新西兰的农场主。这种合作形式在资本主义国家里并不罕见,而且这本来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跟主义没关系。”

“可人家也没均分吧?”村长立刻抓住了重点。

“这……”梨歌语塞,的确人家没有均分收益,而是根据各家的投入最后产出。

可那样她怎么赔钱呢?

她好说歹说,村长都没有答应。他老人家的思维受到了巨大冲击,或许没想到有生之年还能重返童年。

因此没有立刻答应:“让我想想。我也要再跟村里乡亲们商量商量。”

第135章 农业合作社

虽然村长处处反对, 梨歌还是决定成立农村合作社。不过对于村长的一些意见进行了修改。

第一条原则,就是合作社是每户村民都能自愿进出,

“梨家妮儿, 你可要说清楚,为什么成立合作社。”村民们围着梨歌, 其中一位村民代表询问梨歌。

“成立合作社,以后我们就一起租用拖拉机耕种, 一起雇无人机,节约成本。”

“合作社一来帮大家牵头联系种子、农药这些, 收割时统一联系收割机。”

这些倒没什么难以接受的, 像是村里本来就有宗族或是关系好的几家人合作雇佣收割机的事,

现在不过扩大到了全村范围, 统一谈判的话也方便跟对面砍价,村民们倒也能接受。

“再者大家生产出来的农产品,由我们花不完公司统一收购,再打上我们村子的商标, 统一销售对外,我们也就有了一个统一商标。”

“这不就是品牌效应吧?”村民里有见识的, “就像阳澄湖大闸蟹,对外好宣传。”

“还有就是我们团结起来好讲价。”

“每每市面上都会有二道贩子来找我们压价。小时候课本上有篇《多收了三五斗》不就是写这个的?老百姓就算丰收了也不好赚钱。”

“譬如市场上二道贩子韭菜收购价是1毛钱,他们卖到城里的商超就是1块钱, 我们合作社把村民们联合到了一起,统一出面联系城里的商超,以9毛钱售出。

我们农民多赚8毛钱,城里的商超则节约了1毛钱, 大家皆大欢喜。”

梨歌这么一解释,大家就都明白了:“这是把我们团结起来。”

“这是好事啊。”

村民们没意见。

\"我们村就推举村长做合作社社长吧?”有人提议。

村长婉拒:“要是别的我还行, 这个我不行,要找城里商超,不如找老李。”

老李笑笑:“好,正好我就是做这个的。有门道。”

梨歌私下里问过爸爸:“这样对您的生意有影响吗?”

老李满不在乎:“还能照常做,又不是只赚这一单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