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不完,根本花不完(340)
“我看了渔霸好久,以为他是男主,没想到被女主一刀砍进了海里。”
因为要解读逻辑链搞明白这是个什么故事,因此他们聚精会神看完了整部片子。
这部电影给所有看过它的人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因此他们就忍不住给身边人推广,在网上讨论:“这部剧到底是怎么个顺序?”
还有人在电影论坛讨论:其实第一幕里女主就出现了!
少爷的西装手下给识字班捐赠书本笔墨,女主是背景里站在讲台上接受颁奖的学生。
随着西装男出现,她慢慢走下台怒目而视。
可是因为她穿着普通的衣服,而且只漏出了个剪影,因此大家都没觉得她是主角。
越来越多的观众涌入了电影院。
不少人被生活细节打动:
满船的黄花鱼金色鳞甲,满舱带鱼离水那一刻银鳞闪闪,金银满仓。
毛竹山笋肥胖白嫩,鸡鸭成群,稻谷金黄。
真的很有年代感,也很美。
特别是电影还买了《我的祖国》版权,在渔民们撒网那一刻放起了“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
观众们泪水忽然就下来了。
“原来对祖国的热爱刻在我们每个人的基因里。”
“好美啊,我喜欢祖国的大好河山。”
电影里各种渔家美食也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海蛎子配着柠檬一口滑下肚、黄花鱼裹面粉油炸、鲅鱼剁馅包饺子。
桃花虾白灼后配上一小碟剁椒酱油、巴鮹剁碎团进土豆泥里煎成小丸子。
让人觉得意犹未尽。
再就是电影里女主的生活太过饱满:
她每天不是联系水产供销公司卖鱼获,就是上区公所“讨”预算,
要不就是拿着漂钩痛揍中饱私囊的瘪三,“放海账”装红鸡蛋,生活无比充实。
“我真没见过沿海小城里人们的生活,原来这么浪漫吗?”
“楼上别说你了,我一个地道沿海人都没见过。”
随着科技进步渔船也大都采用标准化作业,像传统的渔民木船出海的场景越来越少了。
“我家祖祖看哭了,说是想起年轻时。”
“我叔伯舅舅这些人也是,说他们小时候就是这样下海的。”
“谁懂,我来二刷。”
女主更是亮点。
电影里女主遇到了不少挫折。可是她健康爽朗,眼睛一直有一股勃勃生机。
“现在女演员都恨不得把一个最适合自己的妆造焊脸上,谁敢为艺术献身啊?”
脸上晒出了斑点,肤色也不符白皙,
可是脸庞透着红,眉毛浓黑,是那个年代宣传片里的女主才有的健康风貌。
“好多年都没有在大银幕上见过这种地母类型的女主了。”
“是啊,我好像只有在上个世纪的黑白电影里才看到这样的女主。”
这个年代物欲横流,银幕上或许已经没有了这样的女主,但群众心里还是天然对这样的女主角充满好感。
感觉她有一种经期规律的美感,浑身都是蓬勃朝气。
那是日渐萎靡的现代人所缺少的丰盛激昂。
“第一次被这个悬疑故事吸引,第二遍梳理乱七八糟时间线,第三遍则是沉浸于上个世纪60年代渔民们真实生活日常,可是第四遍是被里面女孩子蓬勃的生命力所吸引。”
这部名不经传的电影就这样默默成为了国庆票房收入第一。
第167章 电影大卖了
这部小众电影作为黑马, 很快吸引了市场上诸人的目光,票房一涨再涨。
票房增长速度连梨歌都未想到。
等她反应过来时,电影的票房已经达到了10个亿!
10亿啊!那是什么概念?
目前华国电影界票房第一也不过8亿。
《供销社女主任》一下就甩了第二名2个亿。
而且第二还是家庭贺岁武打轻喜剧, 大腕云集名导所拍。
相比之下《供销社女主任》简直就是什么都不沾:无名演员、无名导演,制作班底名不经传。故事甚至是主旋律正剧, 剪辑甚至七零八碎。
可它就是丝毫不讲任何道理,横空出世并且闪闪发光。
业内业外无数目光聚集到这部电影上, 力图分析出它成功的原因:
“这部电影糅合了希区柯克、奥逊·威尔斯、斯坦利·多南、昆汀等多位电影界名导演的风格。”
“电影里向上积极的态度像是那个年代穿越过来的,感染了现代人。”
“服化道细心。”
“无数个谜语, 吸引观众。”
随后就有人得到了内部消息:“据说第一次剪映会上放印的不是这样。”
网友们看到了最初版本。
最初版本采取时间顺序, 线性叙事。可以说是循规蹈矩。
可是大家看完后都一致认为最后呈现出来的剪辑最好。
一下就把一个80分的片子提到了100分的高度。
打乱的叙事线, 不但吸引了观众的注意力, 而且让他们意识到反派的立体多样性。
反派不是刻板印象里“大背头绸缎裤镶金牙的胖子”,而是帅气多金留样归来的公子哥。
观众们于是忍不住一直在猜测反派会不会和女主有交集。
等到全剧结束都没有等到这个场景,这时候观众怅然若失,却又开始思考:反派就不能是帅哥吗?
即使长相英俊, 即使穿衣时髦,即使衣冠楚楚, 仍旧遮掩不住皮囊下腐朽的思想和肮脏的灵魂。
在剧组指导过演技的老教授就亲自点评:“梨歌这个剪辑简直是化腐朽为神奇。”
当时她预测片子至少能收回成本,多亏了梨歌的剪辑才能让票房飙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