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大理寺断案实录(166)

作者: 三七之间 阅读记录

崔叙原本不想将此事公布于众,但想到此事在民间传的有些过于神话了,无论对百姓,还是对胡人都有些不妥,与其让他们猜来猜去,还不如将案子公开审理。

因此两天前就已经下了公告,言明今日公开审理此案,附近看到的百姓一传十十传百,有一个算一个,早早地汇聚在了醴泉县衙。

说起来,姜明府审理的案子也不少了,可是都是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不是你偷了我家的鸡,就是你拔了我家的菜,这类案子醴泉百姓见多了也就乏了,渐渐的就不爱看了。

但是今日的案子不同以往,乃是真正的杀人案,还是来自长安的大官来审,这样的百年难遇的机会当然不能错过。

于是便都来了。

大兴的县衙几乎都一样,只是会根据每个县的情况有些许改动,比如大一点,小一点,崭新一点或者破烂一点。

醴泉县也是京兆管辖的二十三个县之一,虽然比不上长安、万年两个郭县,但是比其他的县要好上许多,红墙灰瓦,看起来颇有威慑。

门口的狮子嘴含石球,庄严地看着每一个来往的百姓,百姓们震慑于官家之威,只敢在门前远远地望着。

第一百五十七章:公堂

桑榆等人到的时候,各种期待和好奇的眼睛就落在了他们的身上,她跟在崔叙等人的身后,故作自然地走进了公堂。

公堂的两边各自站着一排差役,是姜明府特意从驿站和醉云楼调来的。

崔叙神情肃穆地走站最前方,然后端坐在正前方的案桌后。

这是桑榆第二次看到崔叙坐在公堂之上,老实说大理寺亲自审的案子还是很少的,一般都是将案子查明送回下属的县衙,由县令审问,县令判好再送到大理寺审核,确定没问题就该流放的流放,该斩首的斩首。

这次的案子合该交给姜明府才对,但是崔叙对姜明府并无好感,便亲自审了。

失去了审案权利的姜明府缩着脖子,坐在小偏厅里,看着悠闲坐在上位的鲁王大气不敢出。他原本是不打算来自取其辱的,只当是把县衙大堂借给大理寺用用,自己就当没这回事。

哪知道鲁王殿下不知为何对此案生了兴趣,不顾劝阻非要跑来看看,已经将驿站和醉云楼围成铁桶的姜明府,不得不抽掉一部分差役前来保护鲁王。

鲁王本就是爱凑热闹的性子,最是闲不住的,他打小就爱游山玩水,这么多年几乎要将整个大兴跑遍了,要不是太后约束的紧,只怕他都要跑到关外去了。

这次好不容易回长安一趟,还被圣人抓了壮丁,遣到这个小县城来安抚安和公主,为了不节外生枝,鲁王压着性子在驿站呆了许久,时不时拉人作乐。

之前还有田少卿可以陪着他,现在田少卿陪安和公主搬去了醉云楼,鲁王痛失玩伴,都快闲出毛病来了。

可巧这时候崔叙将杀人案查出来了,鲁王一听,说什么都要跑来凑个热闹,美其名曰:“本王代圣人巡视醴泉,这等大奸大恶之人,本王必要亲眼看着他服罪。”

并严词表明,他只是来看看的,不参与任何意见,就当他不存在。

鲁王都这么说了,崔叙也没办法拒绝,只能开了个小偏厅,将鲁王安置在里面,又派了百里谦暗中守卫。

县衙的公堂上。

崔叙身穿绯红色官服,正襟危坐在首位,头上的“明镜高悬”四字牌匾在太阳的照耀下熠熠生辉。

“升堂!”

“威~武~”差役们轻点棍杖,将公堂之上的气氛提升至高潮。

桑榆穿着自己的九品官服站在一边,与之前的偷偷摸摸不同,这次,桑榆已经正大光明地站在公堂上了。

崔叙惊堂木一拍,公堂陡然安静下来,“带疑犯上堂。”

有差役领命下去,不多时就将陶家兄弟带了上来。

陶裁缝低着头一言不发,在差役的督促下来到公堂上,陶二郎倒是毫无所觉,即使被两个差役控制着也高兴的不行,嘻嘻哈哈地同见到的每一人打招呼。

陶裁缝拉拢着脑袋,一见崔叙便跪下认罪,“小人陶力,愿意认罪。”

崔叙似乎一点都不意外,反问他,“你所犯何事?”

陶裁缝垂眼看着地面,“前一段时间死的更夫和许娘子等人都是小人所杀,小人愿意以命偿还。”

此言一出,在场的百姓哗然,他们没想到这个看起来忠厚老实的陶裁缝,竟然真的是连杀三人的凶手。

“陶裁缝杀的人?”

“真的假的?陶裁缝不是佛祖庇佑之人吗?”

“呸,什么佛祖庇佑,我早就说过福神、邪神都是骗人的,你们这些愚民偏偏不信。”

就连醴泉县的差役都忍不住小声讨论起来。

崔叙眉头紧蹙,对县衙的这种目无法纪的行为有些不满。

成三看懂了崔叙的脸上,板子往地上一敲,呵斥道:“公堂审案,不得骚乱,违者必有重罚!”

百姓这才消停起来。

崔叙看了一眼陶力,对他认罪的态度视而不见,转而问起了陶二郎,“陶二郎,你可认罪?”

桑榆侧眼注意到,陶裁缝垂在两侧的手紧握成拳。

陶二郎还是一副乐呵呵的样子,听到有人叫他,他眨眨眼,“认罪是什么?”

崔叙耐心地问:“你可认识打更的更老六、城西的许娘子和袁家三郎?”

陶二郎呵呵一笑,欢快道:“不认识呀!”

陶裁缝猛地吐出一口浊气,朝崔叙磕了一个响头,“崔寺正,小人认识,是小人杀的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