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台归鸾(重生)(200)
她几乎已经做好了随时离开的准备,甚至还写了一封遗书,打算留给真正的姜澂鱼,并将近来发生的事一五一十地记在了上面,夹在了原主最喜爱的一本书里。
思绪乱飞,过了好久,迷迷糊糊间,她好像睡着了。
梦里,她又梦到了姜澂鱼大婚时的场景。
她依旧是一身鲜红的嫁衣,绛朱在旁边说着俏皮话,而后一双白皙且骨节分明的手挑开了她的盖头。
这一次,她眼睛都不敢眨一下,竭力想看清新郎的长相。
如她所愿,她看清了。
借着姜澂鱼的眼睛往上看,入目是一双含笑的桃花眼,一袭红衣的他看起来比往日更加风流倜傥。
姜澂鱼轻轻开口唤了他一句什么。
那人粲然一笑。
她陡然一惊,从睡梦中惊醒过来。
怎么会是他?!
难道,真正的姜澂鱼未来要嫁的是,竟是伏舟吗?
后来这段日子到底发生了什么,才会让姜绍同意将这个捧在手心、寄予厚望的女儿,嫁去异域?
实在有些难以想象。
如今的伏舟,已经不是当初的阿弥了。
她想起前些日子二人相逢之时,他便是一副风流公子的做派,而且看向她的眼神,也总似带着一股多情的意味。
难不成是因为——他看上她了?
想到这,她不由得全身抖了一抖。
对她来说,阿弥是弟弟,很难想象,他未来会娶一个同自己长得一模一样的人做妻子。
他对自己,难道抱着某些不可言说的心思吗?
……
太后的棺椁在两仪殿停了七日,便被正式移入了先皇如今的陵寝——敬陵。
下葬那日,百官摘缨素服,出郊跪迎,一路将姜太后梓宫奉移至敬陵。
因着姜太后生前信奉佛教,故而陆廷渊谕礼部专门为她举办了大型的水陆道场,请了七七四十九名僧人为其诵经祈福,超度亡魂。
毕竟叫了她二十几年的母后,陆廷渊此番也算是给足了她体面。
大臣们都不知道,葬入敬陵的不过是一具空棺椁,而真正装有姜太后尸身的棺椁,则被秘密葬在了老荣国公的墓旁。
其实姜太后的一生,不可谓不苦,她虽有皇后的荣耀,但那也仅仅止于老荣国公还在世的时候。
那时候姜家势大,先皇即使不爱她,二人也能算是相敬如宾。
很快,他们第一个孩子便出世了,是一个女孩。
可惜好景不长,那个孩子未足周岁便夭折。
彼时的她心痛欲裂,可母亲却在这时候告诉她,要抓紧时机再生一个孩子,一个嫡子,只有这样,她中宫的位置才会稳固。
可不幸的是,她并没有如母亲所愿,诞下一个可以傍身的嫡子。
母亲一狠心,便将兄嫂刚刚诞下的男婴塞给了她,将她刚出生的女儿抱走了,并承诺自己会亲自教养她的女儿。
母亲语重心长地告诫她,如今最重要的,是要稳住她皇后的位置。
等到她的女儿长大了,还可以再送进宫去,如此一来,皇后还是落在她们姜氏一族。
姜氏依旧是不可撼动的后族。
有那么一瞬间,她是想过寻死的。
可是,她是姜家的嫡长女,肩上是姜氏满门的荣耀。
姜家的女儿可以死,但是要死得其所。
中宫自杀这样的丑闻,如何能够呢。
于是她将自己关入佛堂,一心礼佛,不愿过问俗事。
至于皇帝,她对他早已心灰意冷。
只要他不废中宫,她的儿子就是嫡长子,即使他再宠爱贵妃和宸王,她也没放在心上。
宗法制下,不立嫡子而立庶子,除非他不怕后世口诛笔伐,青史留污。
说实话,她是不想亲生女儿嫁入皇家的,可女儿到底是皇室的公主,既然背负了这样的身份,她又有何立场反对呢。
何况女儿还被卜算出后命。
她闭了闭眼,由着命运翻手为云,覆手为雨。
后来,一封诏书断了几人的念想,她本以为母亲崔氏她们能知难而退,歇了心思。
她想,如若女儿能嫁给一户平常人家,幸福地过一生,那也是很好的。
可没想到,母亲竟伙同她身边的陶姑姑犯下杀人的罪行。
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
她半生都在吃斋念佛,可这两桩罪业,恐怕得到地府里才能消了。
她一生都被家族的荣耀、皇后的身份所累,死后,便在父亲的墓旁,做一个不知世愁的小女君吧。
若有来生,她情愿生在一户普通人家,嫁一个普通的男子,度过平淡而又幸福的一生。
姜太后出殡后的第二日,陆廷渊便寻了个由头,将姜问渠贬去了平西节度使区,出任行军司马一职,作为现任节度使的参佐,协理军务。
节度使职位为正二品,行军司马一职位在节度使之下,相当于降了一级。
可从中央官署调任到地方,即使是平调,那也是贬职。
况且姜问渠从前可不是普通的官,他可是皇帝亲封的明光阁大学士、正二品的户部尚书,位列四辅,位极人臣。
如今去做什么行军司马,那是大贬特贬啊!
朝臣纷纷感慨,这贬职速度比当年他的升迁速度更加令人咋舌。
此番姜问渠惨遭贬职,实则向世人传递出一个信号,那就是——
在陛下心中,姜家已经失了荣宠,姜氏也再不是当年那个可与皇族比肩的“后族”姜氏。
姜家地位一落千丈。
知晓内情的只有极少数人,姜问渠明面上是被贬官,实际却是带着一道秘密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