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台归鸾(重生)(229)
即使旁边桌说话时刻意压低了音量,他们挨得近,依旧将方才的那番谈话听了个清楚。
刚才上朝时他们几位老臣站得位置最靠前,自然看见了陛下脖颈上那道明晃晃的、刚刚结痂的划痕。
再结合今日陛下满面春风的气色,心下对这道划痕是如何产生的彼此交换了一个心照不宣的眼神。
“昨日我闺女回去同我说,她在这见到了孙太医。”
翰林院方大学士再添一则一手重磅消息。
“孙太医?他专攻妇人之症,陛下带上他干嘛?”礼部尚书郑循显然还在状况之外。
“昨日你闺女不也跟着公主来了吗,回去没同你说?我看陛下金屋藏娇这事八成不假。”方大学士言之凿凿。
“那可不行!如今还在国孝期,若是陛下真打算在国孝期内立后纳妃,枉顾礼法,老夫少不得要上书谏上一谏!”
郑尚书撂下筷子,一脸正气凛然。
一听这话,吏部尚书赵大人有些坐不住了,立马朝他瞪了瞪眼。
“老郑啊,你可别犯倔!陛下如今好不容易才在男女之事上有了点想法,你若是将这点苗头给掐灭了,你看我们几个饶不饶得了你!”
“这,这……”
郑尚书看看这个,看看那个,发现竟没有一个与自己同一战线的,便只能悻悻地闭了嘴,长叹一声。
庙堂虽高,同道者难求啊!
用完早膳,大臣们便坐上马车各自归家。
来上朝之前,姜绍就被夫人孟氏安排好了今日的行程路线:
先到温泉山庄上早朝,下朝后再去庄子上看望女儿,顺便给她带几套过冬的新衣和吃食,然后回程时还要去南街一家老店买些柿霜软糖带回去,一来一回都被安排得明明白白。
于是下朝后,姜绍便打算直接去女儿所住的那处庄子。
这时,孟端走上前,问道:
“姑父,听闻最近表妹搬来城外庄子上小住,那处庄子既在附近,小侄受家父家母所托,想上门探望一番,不知可否方便?”
姜绍心里自然清楚他的心思,可两家到底是亲戚,听他这么说,也不好拦着。
“凑巧我也要去看看她,你便与我一同前去吧。”
二人各自乘坐马车,直奔姜澂鱼所住的那处庄子而去。
乡间道路狭窄,走到一半,却遇到一辆马车停在路中间。
姜绍马车打头,见马车突然停了,便挑帘去看。
一探头,却正好瞧见带着儿子在路边撒尿的陛下,于是连忙下车拜见。
“微臣参加陛下、太子殿下。”
陆廷渊不紧不慢地帮儿子整理好衣物,随口道:
“出门在外,不必多礼。今日早膳,太师用得可好?”
姜绍拱首客套道:“多谢陛下赐宴。陛下体恤臣子,实是我等臣子之幸,社稷之福。今日早膳甚是丰盛,臣与同僚们俱是饱食而归。”
“那就好。”陆廷渊明知故问,“朕记着,回京应该是另一条路吧——太师往这边走,是要去办什么事吗?”
“回陛下,臣的小女如今就住在附近庄子上,拙荆嘱托我去给她送些衣物与吃食,顺便问问她什么时候归家。”
闻言,陆廷渊挑了挑眉,皮笑肉不笑:
“太师与夫人这一番爱女之心虽令人动容,可为人父母,该放手时还须放手。太师认为呢?”
见姜绍点头,陆廷渊才没有继续说教下去。
这时,孟端也发现了前方停的马车是陛下与太子的车驾,便慌忙下了马车,上前来见礼。
像他这种在御前还排不上号的小官,参见前须得先自报官职姓名。
“微臣翰林院编修孟端叩见陛下,陛下圣安。”
陆廷渊朝他看去,观他面容,似乎是有些印象。
这不是那位新晋的探花郎么,他怎么也往这个方向走?
陆廷渊凝眉思索片刻,这位探花郎既是姓孟,他想起来,孟家似乎同姜家也是表亲。
当初他亲自擢选此人为探花,一是因为他文章词采确实不错,二来更多的是因为他姓孟,是萧妤的母族。
如今萧氏一门落魄,萧小世子萧怀尚未长大成人,还未能承担起光耀门楣的重任,而西州孟家是诗书世家,作为萧妤的母族,他提拔孟氏一族,自然是为着太子打算。
可不是要他来京攀什么表亲,搞什么表兄表妹亲上加亲的!
思及此,他眉头微拧,沉声道:“孟卿这是要去往何处?”
孟端心下稍微有些惶然,陛下怎得今日有兴致在这儿同他攀谈起来了?
他定了定神,毕恭毕敬作答道:“回陛下,微臣正欲同姑父一同去探望表妹。”
“哦?”陆廷渊扯了扯嘴角,笑意未达眼底。
“静女其姝,吉士悦之,本是常事——”
他顿了下,而后话锋一转:
“可朕以为,男儿生世间,应先建功立业,而后再论儿女情长。听方大学士说,翰林院年底活计不少,孟卿若是有这闲功夫,不如多替掌院分担些——前途有望,必然比送些钗环吃食更能讨得未来岳丈欢心,是也不是?”
陆廷渊别有深意地看了姜绍一眼,后者面色如常。
可这番话却是说得孟端脸上火辣辣地,差点烧起来。
他点了点头,颇为尴尬地回道:“陛下说的是,微臣谨记在心。”
而后又结结巴巴同姜绍作别:“姑父,院中还有许多事务等着侄儿去做,侄儿今日就先不过去看望表妹了,等年后得空了再上门拜访。”
说完这番话,他忙不迭对着二人拱了拱手,飞也似得逃离了这个是非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