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台归鸾(重生)(52)
“江询,朕近日, 已经开始出现幻视了, 你说该如何处置?”
陆廷渊躺在矮榻上, 眼神放空, 棱角分明的俊脸上没有一丝表情,声音冰冷地仿佛在讲别人的事。
江询闻言稍微抬眸,不动声色地问道:“哦?陛下看到了什么?什么时候开始的?”
陆廷渊顿了一下,语气稍微有些不自然,显然觉得自己接下来的话的确有些不正常。
“昨日, 你在为荣国公女儿诊治时,朕看见阿妤了, 看见她就坐在一旁的椅子上, 什么话也不说,还一直看着朕。”
江太医了然地点点头, 继续问道:“这种情况持续了多久?”
“不长时间, 当时朕意识到是出现了幻视,于是赶紧离开了那个地方, 出去以后就好了。”
江太医一边利落地下针,一边说道:
“陛下这种情况是郁遏于心、气血壅滞的表现, 待会儿,臣为您再开一个方子, 同先前的方子一起服用,一段时间后,这种情况或有缓解。”
陆廷渊嗯了一声,随即便闭上眼睛。
人间别久不成悲,分离太久,悲伤随着时间渐渐淡去,他现在甚至已经可以平静地提起她的名字,但思念却是如影随形。
想她,日复一日,从不曾间断。
喝了两日又苦又涩的汤药,姜澂鱼身体已经完全康复,便搬回了自己在福安宫的住处。
今日是正式开课的日子,闲了两日,她也着实有些闷得慌,于是早早便起床仔细挑选了衣衫,带好书具,同叶兰蕙一起前往书堂。
对于这位昔日好友,虽然离魂一事让她不敢过于亲近她,可她也不愿故意冷落她,伤她的心,何况她还是自己的救命恩人。
经历了落水一事,孟氏对叶兰蕙的态度也更亲和了些,还亲自上门送了好些东西致谢。
叶兰蕙推辞不过,只得收下。
孟氏这次登门,并没有像往常一般轻装简从,而是带了好些侍卫,乘坐府中最豪华的车舆,从永兴坊一路浩浩荡荡穿过朱雀大街,直往西市而去,引得路人竞相驻足观望。
于是不出半日,国公夫人亲自登门拜谢叶掌柜的消息便传遍了京城的大街小巷。
门第之别,到底还是敌不过儿子的喜欢,以及她对女儿的救命之情。
这国公府的门楣,终究是为她撤下了。
今日开课的可不止昌平公主几人,太子那边也定了今日开课,这便意味着教习先生和太子的伴读名单都已敲定。
孩童开蒙年龄多在六七岁之间,四五岁都算是极早慧的,给不到四岁的太子找适龄伴读,可真是愁坏了一帮大臣。
给太子找伴读,可不像给公主找伴读一般,长辈看好就行。太子的教育,关系到国之未来,伴读人选也须慎之又慎。
太子早慧,陆廷渊虽不担心他会跟不上进度,但体格上,年龄大的难免会有优势。他担心太子长期处于这种体力弱势的环境下,性格会变得胆小自卑。
因此这伴读之人,既不能与太子年龄差距过大,也不能智力差距过大,体力智力都得在差不多的水平。
所以挑来挑去,名单添了又划,划了又添,好不容易才挑中六人,分别是:
安阳侯次子许琢,年六岁;
已故平西侯之孙、现平西侯府世子,即先皇后亲侄萧怀,年六岁;
先皇之兄康王,即现宗正卿陆寔之孙陆铭,年五岁;
吏部尚书赵守诚之子赵昶钰,年五岁;
国子监祭酒吴士谨之子,吴希睿,年五岁;
明光阁大学士兼礼部尚书郑循之子郑望,年四岁;
这里边,年龄最小的是四岁,最大的也不过六岁,年龄差距不算大,而且都是宗亲、高官之子,既有文臣之后,也有武将之嗣。
对于此次太子伴读人选,陆廷渊也有自己的考量。
太子虽是嫡子,但母亲早亡,母族平西侯府世子年岁尚幼,如今只是空有爵位,名存实亡。
他就这么一个儿子,自然要为他考虑周全。
要是万一自己突然有个好歹,他得给幼子留下一套可靠的文臣武将班子,不至于到时候六亲无靠,孤木难支,徒生变数。
太子伴读,说到底就是平衡各方势力、拉拢群臣的一种手段而已。但从小就在一处的情谊,到底要可靠些。
就如同他与姜问渠,他可以放心地将朝廷大事、秘事交予他,而不用担心他会背叛他。
说起来,含章二字,还是他给他取的。
《易传》曰:含章可贞,以时发也。或从王事,知光大也。
其实从很早的时候起,荣国公府一门的荣辱,便早已同这位未来的君主绑定在一起。
当年作为荣国公世子的姜问渠弃爵投身科举,在外人看来是一场豪赌,可于他而言,不过是以退为进的手段罢了。
他于朝堂之上为他收拢人心,他远去边关征战韬光养晦,共待时机。
所以陆廷渊登基后,无论外界言论如何,都执意将年仅弱冠的姜问渠扶上四辅臣之位。
而身为臣子的姜问渠也自觉约束族人门下,不曾有僭越专权之事。
因为他们是先有的同袍之情,而后君臣之义便变得顺理成章。
所谓良臣得遇明主,鸟尽不必弓藏。
他不必对他施展什么帝王之术,他也不必对他漫言奉承之词,这是从小处出来的信任。
所以,陆廷渊觉得,给太子选伴读一事,须得深思熟虑,从长计议。
这名单他是勾了添,添了勾,最终才定下这六人。
不过后续还得继续观察,要是再出现像昨日许兰茵那样的情况,那可不仅仅是送回家那么简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