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帝台归鸾(重生)(54)

作者: 周凌也 阅读记录

给她们教授四书五经的便是这位新晋的探花郎,但他并不是打头的。

众人定睛一看,走在最前头的那人竟然是名满天下的含章公子、当今四辅之一的户部尚书——姜问渠!

难道他也会来教授她们课业?!

众人瞬间都睁大了眼睛,脸上露出惊喜之色。

这要是让许兰茵知道了,恐怕要在家中将一口牙都咬碎了!

不过令姜澂鱼惊讶的可不是她这位兄长,而是他身后那人,一袭白衣的新晋探花郎。

怎么会是他?!这不是她舅舅家的表弟——孟端吗!

当年她在外祖家时,他尚且年幼,没想到如今都长这么高了,还年纪轻轻就中了探花。

更加令人震惊的是,当年跟在她身后叫阿姊的小孩,如今竟成了她的教习夫子!

梁宫令引着几位教习往里走,学堂里坐着的众人也连忙纷纷起身执弟子礼。

待他们全部站定,姜澂鱼才得以看清这四位的模样。

言笑晏晏的长兄,一脸无害的表弟,不茍言笑的世子,还有持剑抱胸正戏谑地看着她的次兄。

真是让人欲哭无泪——

站定后,梁宫令便为大家一一介绍道:

“这位是户部尚书姜问渠姜大人,他负责教授诸位女君算术一门。”

“这位是今科探花、翰林院编修孟端孟大人,他负责教授诸位诗词文章。”

“这位是宣平侯世子谢秉臣,谢世子如今任职巡防营参将,负责教授诸位射艺。”

“这位是荣国公次子姜问筠,如今在守备营任校尉一职,他负责教授诸位御艺。”

介绍完台上的几人后,梁宫令稍顿了下,而后接着刚才的话继续说道:

“——另外关于琴棋书画、礼乐女红之类的课业,则由太妃娘娘指派的女官来教习。希望接下来的这段时间里,诸位女君们可以潜心向学,研精覃思,修德约行,垂范当今。”

众女齐齐低首答曰:“谨遵宫令教诲。”

介绍完后,梁宫令便带着其他几位教习出去了,只留下今日需要讲学的孟端。

面对诸位小女娘充满好奇与探求之意的目光,这位新晋的探花郎还是稍显腼腆的,他将书本分发下去,语气故作淡定地开口道:

“今日我们来学习《诗经》,《诗经》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面对这么俊俏的探花郎,众贵女不自觉地将背部挺得更直了些,纷纷低头小心翼翼地翻开书本。

不一会儿,书堂中就响起了一阵琅琅读书声。

其实诸贵女中,像郑嘉、方婵,《诗经》对她们来说早已经是倒背如流,但为了照顾昌平公主的进度,只好从头学起。

不过,有这么好看的探花郎来教,再学一遍也不觉得枯燥无聊。

“刚才讲到,《苕之华》一诗,反映了灾年民众无食,饿到极致甚至同类相食的凄惨场景——”

这时,昌平公主突然举手发问道:“夫子,诗中说的是真的吗?人饿了真的会去吃人吗?”

闻言,孟端放下手中的书本,淡淡道:

“诗中所写,实则只是惨状之万一,前些日子江南发生水灾,想必诸位都有所耳闻——”

众人闻言都点点头,孟端看了台下一眼,继续讲述道:

“我有一位同窗曾亲历灾区,回京后他写了一篇文章,其中有一段是这样写的:江淮饥馑,始采树皮叶,或捣槁为末,或煮土而食;诸物皆尽,乃自相食。更有甚者,烹子充饥,杀食胞弟,妪持死儿,且烹且哭。”[注1]

说难之状,如在眼前,足以令听者侧目、闻者伤心,室内顿时陷入一片死寂的沉默。

过了一会儿,昌平公主红着眼睛率先道:

“先生今日所讲,学生真是闻所未闻。先前只知江南有灾情,却不知是如此惨状。学生虽是女子,但也受万民供养,亦想为灾民尽绵薄之力,还请先生指点,该如何做才好?”

其余众人也异口同声道:“还请先生赐教。”

“陛下已派遣官员前往灾区赈灾,当地也在募集钱粮,若是可以,诸位不妨想办法号召京中世家豪绅们,一齐为灾区捐些银钱,或者设法救济涌入京中的流民。善举不在大小,我听闻叶姑娘此前就曾在城外施粥。”

他说到这,眼神看向下边坐着的叶兰蕙,对她微笑着点点头表示认可,叶兰蕙也同样颔首示意。

这番话一说完,众人如醍醐灌顶。

“好了,今日的课便上到这里罢。”

孟端站起身,众人亦起身施礼作别,待到他离开后,才各自揉着酸痛的肩膀,结伴去用午膳。

午膳是在学堂吃的,由宫人们将膳食送过来,都是同样的饭菜,每人一份。

将食盒中的饭菜一一取出,里面都是很平常的饭菜。

要是搁往常,昌平公主指定是要发脾气的。可今日听说灾区难民连树皮都吃不上,她什么也没说,拿起碗筷就开始吃起来。

不管饭菜合不合口味,其余人也没有多言的,都各自沉默地吃着碗中的饭菜。

用完膳,稍微休息了一会儿,便要继续下午的课业。

刚坐下不久,其他几门课的教习师傅也都来了。

除了琴棋书画之外,静太妃还让安排了一些适合女子学习的课程,如制香、妆发以及针黹女红等,也都请了专门的师傅教习,这次清一色全部是女教习。

梁宫令为大家一一引见了诸位教习师傅,最后一位却着实有些出乎姜澂鱼的意料。

“这是荣国公府的大姑娘姜凝烟,以后,就由她负责教习各位画艺与制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