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山谣(151)
“本君就是能肯定。”诸余打断他,“此事不必再提。你若没别的事,回去歇着吧。玄英办事一向麻利,应当很快就会回来了。”
扶疏沉默片刻,转身出了门。
他知道天上时间过得快,沉冥就算在凡间耗费好几日,也不过是自己回绝喧殿睡个觉的工夫。
但他一秒都不想等。
而且诸余方才的态度也叫他生疑。天君并非是要包庇宸衷,而是真的坚信,那道伪诏谕不是宸衷写的。扶疏不懂他这股底气从何而来,莫非诸余其实知道,伪造诏谕的另有其人?
那又为何不追查?
怀图一个阴府之人,纵然坏事做尽,却不可能仿造诸余的笔迹。这说明在文昌之外,玉京恐怕还有没揪出来的内鬼……会是清虚吗?
扶疏这样想着,不知不觉已绕到地官殿外。
清虚不在里面,殿门的守卫也已经撤了。扶疏提步进去,发现陈设和自己上次来看到的差不多,并无打斗痕迹。
两种可能。
要么是清虚趁守卫不备,主动逃离;要么是来带清虚走的人,和他早就相熟,所以他毫无防备。
扶疏回想清虚先前所为,觉得第一种可能性不大。清虚若想要逃,早前便不会在殿中坐以待毙,又听劝自首。
那是谁来带他走的,又是什么目的?
扶疏首先想到的自然是怀图。
文昌已死,怀图折损一大助力。若清虚当真是第二个内鬼,怀图想要救下他也不奇怪。但清虚又亲手杀了文昌,就说明二人并非站在一边,这个推想并不合逻辑。
从草木苗圃到桌椅茶碗,扶疏将所有东西仔细看了一圈,没发现什么异常。正疑惑,忽然想起什么,又急匆匆折回身,将角角落落都翻找一通。
清虚的道袍不见了。
此人将道袍仔细珍藏,反复拿出来擦拭,足见道袍在他心目中地位甚重。如果清虚是被人强行带走的,离开时应是昏迷状态,如何能记得拿走道袍?
扶疏本能觉得,清虚的失踪和他飞升前的门派脱不了干系。只要找到他当初所在的师门,应该就会有更多线索。
……
夕阳薄暮之前,扶疏落在了姬尾山。
根据宸衷翻阅到的史料,清虚飞升前入的道门,正是此处的九凌派。
九凌一派源远流长,曾与七云派、八峰派并称上古三大门派。后来不知因何缘故,九凌派在一夜之间悄然陨落,只剩下七云派与八峰派相互制衡,成为当今凡世最大的两个门派。
时值深秋,姬尾山中一片火红枫海。
山势缓平,石罅缀满落叶。溢出的叶子层层迭覆于黑土之上,脚踩下去发出松脆声响,触感却异常绵软。
扶疏本以为会在山中遇见沉冥,毕竟道袍这么明显的线索,沉冥肯定也会发现。然而他循着山径,胡乱摸索打转,却始终未见半个人影。闭眸感应,周围也并无神君大人的仙气。
难道猜错了?
走了一小段,眼前出现一段狭长石梯,两侧山岩陡峭,只可见一线天光。他抬眼望去,石梯的尽头隐隐有座门楼,檐角破败,褪色的长匾上依稀可辨“九凌派”三个大字。
是九凌派的遗址。
扶疏探头去看,石梯上落满枯枝碎叶,想来已经多年无人踏足。他猜里面也是空空荡荡,但来都来了,好歹要瞅一眼。于是拾阶而上,勤劳爬到了门楼前。
抬手推开门,古旧的木头发出咯吱声,似乎下一刻就要掉下来。
扶疏刚踏进去,耳边忽然响起一道清脆人声:“来者是何方道友?”
“我去!”他吓一跳,“居然有人?”
低下头,发现一个白衣小道士正仰脸望着自己,笑眯眯的。
“不是道友?”小道士接着问,“那是山中游人?迷路了?”
“哦……是游人。”扶疏随口胡编,“我来赏秋景,不慎迷了路。绕着绕着,发现这里有座门楼,心中好奇,就进来看看。”
“那算你运气好。”小道士说着,将他往里引,“这座山里就我们一个门派,别处都是荒坡野林。你若不着急,可以留宿几日,养好精神再回去。”
“你是九凌派的人?”扶疏好奇,“九凌派不是早就没了吗,为何你还留在此处?”
“谁跟你说九凌派没了?”小道士失笑,“我们一直都隐居山中,血脉不曾断过。估计是外边的人不知道,才编出这种瞎话吧。”
扶疏也是道听途说,点点头:“有可能。”
二人穿过宽敞院落,远处当真有几个扫地的弟子,晃着笤帚冲他们打招呼。其中一个喊道:“照影,来客人了吗?”
“对啊,又一个迷路的。”照影笑答,“膳房还有热粥吗?天凉了,我去盛一碗给他暖暖身子。”
“不必麻烦,”扶疏忙道,“我不冷。”
“客气什么,”照影推开正殿的门,“我们常年备着粥饭和衣被,就是为了你们这些在山中迷路的人能有个暖和地方歇脚。走,我先带你去斋舍。”
扶疏跟着他穿过正殿,里头齐整坐了成排的白衣道士,都在静心诵经。见有人进来,纷纷偏头看来,笑着和扶疏颔首示意。
扶疏怕出声打扰他们,轻手轻脚绕到殿后,才道:“大家都好认真啊。”
“没办法,师父管得严。”照影笑叹,“晨钟一响,我们就要起来供香,洒扫,练拳。午后听讲,接着练拳。傍晚又要诵经,直到暮鼓之后,才能歇息。”
扶疏感慨:“当真辛苦。”
还好没出家。
照影将他带到斋舍,简单安顿之后,道:“你且先坐着,我去给你盛碗热粥来。”便转身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