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都十里春(106)
卢书忆先前之所以冒险潜入雍州,除却正逢雍王离世,还因为雍州特殊的地理位置。
若能得到雍州军,虎贲军稍有异动他们便能立刻将其包围讨伐。
卢书忆道:“放心,雍州世子不日便会入京。”
接下来,他们就该让元昇归顺朝廷,交出兵权……
听闻了她这话,李崇似乎开朗了几分,问道:“阿忆去了北地这么长时日,吃穿用度可还习惯,那北地之人是否个个粗鄙难堪,毫无礼仪”
“……”
卢书忆回想起雍州种种,自大婚之夜逃脱后,她从振武军镇辗转回到京师,至今不过月余,如今想来却恍如隔世。
她不愿多谈雍州之事,沉吟道:“待那雍州世子入朝面圣,你自会清楚。”
李崇忽而扯嘴笑道:“朕也很想见见他。”
旁边春生支了内官去点亮了殿中的灯盏,李崇的宫殿里总不爱点灯,也不爱设衣镜,若卢书忆在时便还好,他的心情舒畅,宫人们的胆量会更大些。
随着灯亮,殿内的光景渐渐明晰,如她去时一样,殿中陈设雍容古朴,最多的便是笔墨纸砚和堆积如山的奏疏。
可现今那书案上放着的却不是奏疏,而是许多女子的画像。
卢书忆走过去,瞧见面上那女子的模样,“这是崔尚书家中的女儿,他们又在催你大婚?”
春生插话道:“可不是,只这两日便送了好几十副画来给圣人选。”
方才李崇也正是为了这事心烦才摔了药碗,这两天殿中内官可没少受罪。
李崇走过来,对着那些画像冷笑道:“都是群卖女求荣的老头子。”
这话倒让卢书忆无法反驳。
“不过朕的年龄的确到了该挑选中宫的时候,阿忆你来看看朕该选谁好?”
从前李崇在挑选中宫一事上总是很反感,今日不知怎的却让她帮忙参考。
卢书忆本能地拒绝,“我不选,若选错你该发脾气了。”
李崇却冷声道:“定是都不合你心意才不选,若阿忆都瞧不上,还留它们作甚。”
他倏然抱起那堆画像将它们都扔进了桌旁的火盆,卢书忆阻拦不及,只能微张着嘴,看着那些画像变成熊熊大火。
她与春生交换个眼神。
如今李崇的脾气越发地怪了。
见时辰不早,卢书忆便与李崇辞行,说她到了京师后便马不停蹄地进了宫,还未回卢府安顿。
谁知临走之前,李崇忽然叫住她。
“阿忆。”
卢书忆回过头,看见李崇坐在桌边,眼睛正盯着盆中的大火,火光让他脸颊边的疤痕格外醒目。
他低声地说:“那身衣衫别再穿了。”
少女一怔,察觉到自己身上的衣衫依旧是北地的款式,与京师贵女们爱穿的略有不同。
卢书忆未答他的话,径直出了宫殿。
离开皇宫后,她并未着急回卢府,而是去了京都城南面的安华门。
彼时已是宵禁时分,城内城外都是静悄悄的,城门外的石板路上有不少昨夜大雨留下的水洼,水洼映着城楼上的火光还有路边参差的树影。
不多时,万籁俱寂中响起了辚辚车马之声,但见辆乌木马车从远方的道路上驶来。
抵达城门前,马车被守门的将士拦住,车帘一掀,车内之人伸出手亮出了通行令。
谁知京师不似别处,那将士即便见了通行令,也要让车内之人下车验明正身。
接着车内传来了道懒洋洋的声音。
“孤倒不知这京都城内人人都要高一截,一个小小的守门卫竟也有胆量拦下孤。”
“天子脚下,自是与别处不同,还望阁下入乡随俗。”
他们两厢僵持住,卢书忆立在城楼之上淡淡瞧了会,与身旁的人耳语几句。那人走下城楼与守门卫交涉,守门卫这便让开了道。
车内人俨然已经察觉到城楼上有人相助,不过她所立的位置接近楼中阴影,他应该看不清她的面貌。
“看来这京都城也不是人人都狗仗人势,你说对否,阿谨?”
“也许有那么一两个意外。”
“一两个意外足够能让这里顺眼不少。”
马车复又开始行驶时,车内又传来了句。
“多谢阁下,有缘再见。”
卢书忆静静望着那马车驶入都城,不久城楼之畔悄然响起脚步声。
跃动的火光之下,中年男子露出了嶙峋的面容,少女望着前方道:“此行可还顺利?”
杜洵道:“还算顺利。”
“可我听闻你们一路上受到不少阻拦,可有看清对方的来路?”
“尚未,对方都已蒙面,杜某也非习武之人,不过他们的目的显然是阻拦世子入京。”
应该是李怀景派出的人,他在害怕元昇当真归顺了朝廷,李崇会得到雍州军的助力,看来就算元昇抵达京师,日后也难提安全。
卢书忆迟疑片刻,问道:“元昇可有带鹰卫入京?”
杜洵颌首,又道:“还望卢侍御能够履行当初对杜某的承诺,保障世子在京师的安危,让他平安渡过此生。”
“这需得看他是否愿意移交兵权。”
卢书忆望向杜洵,“杜使君今夜可要进这都城,我可为杜使君引路。”
杜洵却是摇头,“杜某已在郊外为小女设下衣冠冢,日后也会在相邻之地建房舍瓦,务农为生,至于这都城只待有缘再进。”
亲乡情怯吗?
卢书忆并未强求,轻声道:“多保重,杜公。”
中年男子向她行了礼,清瘦的身影渐渐隐入了黑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