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穿]给康熙当弟弟的那些年(148)
隆禧又叹了一口气,“呜呼——哀哉——”
然后就挨了个脑瓜崩。
“老实点,说正事。”康熙捏捏手腕,让人去偏殿把补觉的常宁拎过来,兄弟四个坐在一起,有那么一丝丝开家庭会议的感觉。
那么大的阵势,肯定不单单为了唠叨。
隆小禧和常小宁悄悄完成接头,乖乖坐好等着两个哥哥讲话。
康熙对俩小崽子的态度非常满意,像模像样的抿了口茶清清嗓子,然后一脸严肃的开口道,“昨天,鳌拜去安亲王府做客,然后,两个人打起来了。”
俩小的愣了愣,脸上如出一辙的惊叹,“哇~厉害~”
那可是鳌拜欸,竟然打起来了哇!
康熙:……
福全:……
“你们就不关心他们俩为什么打架?”
两个小的摇头摇的像是拨浪鼓,“不关心。”
他们俩像是管事儿的人吗?
这种事情挺挺热闹也就算了,难道还要他们去劝架?朝中那么多人,哪儿轮得到他们去劝架?
康熙拿臭弟弟们没办法,卖关子在这俩小子身上不好使,最后被气到的还是他自己,“最近底下又有人开始圈地,鳌拜不知道为什么一反常态开始反对圈地,安亲王以为他上门做客不是为了做客,是指桑骂槐,一来二去两个人就打起来了。”
都是久经沙场的悍将,打起来谁也不怕谁,最后愣是出动了几十个人才把两个人拉开。
隆禧点点头,然后问道,“所以他们俩谁打赢了?”
康熙:……
“俩人是被拉开的,没有输赢。”
两个人的身份地位都很高,动手就是往死里打,打坏了哪个都不好收场,还好安亲王府上的下人反应的快,不然估计过些天就要参加他们其中一个的葬礼。
其实康熙也想不明白,朝廷几次下令禁止圈地,但
是圈地的行为依旧屡禁不止,八旗勋贵都在圈地,鳌拜因为圈地圈的过分甚至被弹劾了不只一次。
如果是汉臣反对圈地他还能理解,鳌拜先前圈地圈的那么过分,转过头又说他要反对圈地,是不是有点不对劲?
显然,安亲王也是这么觉得。
鳌拜自己圈地圈的心满意足,扭头就开始阻断别人的财路,这不是没事儿找事儿是干什么?
朝中谁都有资格反对圈地,就他鳌拜没资格。
三句话说不到一起,两个人就打成了一团。
俩人打架的时候不少下人都看见了,康熙和福全没有亲眼目睹,在派人询问完情况后也能绘声绘色的和俩弟弟描述当时的场景。
总之就是,整个安亲王府是乱成了一锅粥。
隆禧和常宁听的津津有味,甚至还想拿盘点心边吃边听。
他和安亲王不太熟,但是他对那个王伯印象深刻。不单单因为那是他们柔嘉姐姐的亲阿玛,还因为他实在是太能生了。
安亲王岳乐,饶余亲王阿巴泰之子,他们家汗阿玛的堂兄,今年不过四十出头,已经生了十六个儿子和十三个闺女,虽然其中夭折的居多,但是不可否认,他们那位王伯是真的热衷于生孩子。
不过除此之外,安亲王在朝中的名声很好,能力在同辈人之中也是佼佼者,不然也不会传出他们家汗阿玛临终之前想要把皇位传给这位堂兄的传闻。
王府要养的人多,需要的钱财自然也多,宗室王亲们几乎都是暴发户的心态,花钱大手大脚从来不知道收敛,朝廷发的俸禄不够花,肯定要他们自己想办法搞钱。
对他们来说,最简单的法子就是圈地。
有开国元勋在前面带头圈地,底下人跟着有学有样,偏偏皇帝还不能拿他们怎么办。
朝廷的确下令禁止圈地,但是约束不住底下的人也没办法,别说皇帝还没有亲政,就算他亲政了,面对一群军功赫赫还比他辈分高的开国元勋也无计可施。
一个人两个人他可以不顾情面,满朝勋贵全都在圈地,他没法一个人对抗一群人。
康熙以为他要奋斗好些年才能彻底解决圈地令遗留下来的问题,万万没想到鳌拜会忽然倒戈,毫无征召的就站到了他这一边。
圈地令不是鼓励八旗兵丁跑马插标、肆意抢夺,朝廷第一次下令圈地是在顺治元年,他们家汗阿玛当时还是个六七岁的奶娃娃,政令自然不可能出自他手。
入关之后正是稳定江山的时候,就算他们刚入关什么都不太懂,多尔衮的脾气也不太好相处,朝廷也不可能发布政令让底下的士兵肆意抢夺。
最开始的圈地令只是清查、分配京畿一带的无主田地,一应事宜由户部负责满汉分居各自生活。
有主的土地给地的主人一定补偿,没主的就直接征收,各地的地方官清理造册,说是给功臣分配田产,其实那些土地全部都归官府所有,各家各府只能耕种不能买卖。
历朝历代开国之初都会重新分配田产,朝廷的做法不是心血来潮。
前朝的官田皇庄问题非常严重,老朱家的宗室王亲一直在通过各种手段侵占民田,隔三差五就上奏说哪哪儿是“荒地”,哪哪儿是“无主的闲田”,申请把那些土地田产变成他们的私产。
宗室王亲们划出来的地方没人会详查,基本都是上奏了就会批准,没人在意他们口中的“荒地”“闲田”是不是真的荒地闲田,也没有人在意无端被抢走田产的百姓要怎么活下去。
他们入关之时民间百废待兴,除了要镇压各地的乱军之外,还要尽快让流离失所的百姓安顿下来。
最了解民间情况的是汉臣,提出要重新分配田产的也是汉臣,无主的荒地太多,各地巡抚接连上书要开垦荒田恢复民生,然后才有了后来的圈地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