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清穿]给康熙当弟弟的那些年(176)

作者: 醉酒花间 阅读记录

隆禧:……

他就不明白了,既然这家伙心里门儿清,为什么史上会落到圈禁而亡的下场?

日子过的太舒坦,官当到最大,爵位升到最高,往后的日子没什么奔头,故意找死?

不至于啊。

所以他为啥明知道皇帝会猜忌什么还非要干什么,这不合理啊!

总不能是最近才开的窍吧?

七阿哥想不明白,躺在躺椅上听鳌拜分析朝中形势,心思不知道飘到了哪儿。

其实这样

也好,鳌拜不想着搞事儿,将来下场就不会那么惨,他们两个可以继续搞他们的事情,别看他是皇子,在他长大之前,鳌中堂的名头比他的名头好使多了。

一大一小在院子里晒了半晌的太阳,直到太阳要落山才分开。

康熙亲政,朝中局势不断在变,小皇帝的手段超出了朝臣的想象,再加上安亲王和鳌拜从旁协助,很快把朝中情况梳理了一个遍儿。

最重要的就是,他把西山大营、丰台大营,以及京城附近的旗兵调动权攥到了手里。

之前不少人以为皇帝想从鳌拜手里夺权没那么容易,没想到真到了这个时候,鳌中堂一反往常的跋扈恋权,手里的兵权说交就交,干脆利落的超乎所有人的想象。

鳌中堂慢慢从中枢退了下来,准备专心致志在家当他的鳌太师。

他是皇上亲封的太师,又是军功赫赫的一等公,没有人会上赶着给他找不痛快。既然如此,他舒舒服服的含饴弄孙不比天天上衙门忙活强?

上衙门还容易被皇上猜忌,以他们家皇上的小心眼、咳咳、总之就是,去衙门不如在家。

圈地的事情他和安亲王差不多可以退场了,接下来怎么安排就全看他们皇上。

满洲勋贵被他和安亲王的抄家威胁吓唬了那么多天,这次就算出点血也不会接受不了。和抄家相比,有机会上交点东西保平安他们求之不得。

汉臣早就想让上边管管圈地的事情,难得遇到那么好的机会,就算反应过来其中有猫腻也不会说出来。

皇帝亲自整饬违令圈地的事情,甚至可能和先帝爷一样下令永行禁止圈地的命令,这是他们求之不得的事情,当然是下劲儿推动,而不是自以为是的把他们皇上的计划全部抖搂出来。

皇上毕竟年轻,小小年纪能琢磨出这样的点子已经很不容易。能说服安亲王和鳌拜陪他一起演戏已经很出人意料,若非如此,那些满洲勋贵也不会到现在为止都没有起疑。

只有安亲王也就罢了,关键是还有鳌拜。

那可是鳌拜,有一点不顺心就能抄家灭族的鳌中堂,皇帝恨他还来不及,怎么可能私底下找他帮忙演戏?

就算皇帝去找,鳌拜能同意吗?

前些年圈地圈的最狠的除了宗室王亲就是瓜尔佳氏,弹劾圈地的折子有一半都是说他瓜尔佳氏的子弟有多凶残,让他反对圈地无异于让他在自己身上割肉,这能同意?

嘿,他还真同意了。

几个看出猫腻的汉臣本来不敢相信,以为是他们想多了,直到皇帝亲政之后鳌拜爽快放权,他们才确定之前的猜测没有错。

虽然不知道鳌拜到底发什么神经,但是好在对他们、对大清来说都是好事儿,继续当做什么都不知道就行。

连鳌拜都知道以大局为重,他们当然不能拖后腿。

皇上亲政后的第一件大事,不管怎么样,必须得办的妥妥当当。

前朝吵架吵了几个月,在索尼索老中堂病歪歪连早朝都去不了只能在家养病的时候终于吵出了结果。

鉴于入关之后八旗将士需要安置,以顺治四年的登记造册为准,再让户部重新丈量土地,解决生活困难的旗人的生计问题,而那些圈地圈的过火的家伙,朝廷酌情收没收。

至于这个酌情是怎么酌情,那就各凭本事了。

户部出面肯定下重手,内务府的人出马比户部还狠。

要么掏钱给国库,要么掏钱给皇帝的私库,殊途同归,不管怎么样都得掏钱。

被迫大出血的满洲勋贵们:……

算了,事情往好处想,至少没被抄家。

掏钱就掏钱吧,就当掏钱买平安,他们宁愿掏钱也不想再过提心吊胆的日子。

这一出事情搞下来,不管是宗室王亲还是八旗贵族无一幸免,户部的尚书侍

郎们天天眉开眼笑,虽然批钱和以前一样艰难,但是好歹没再挤兑人。

朝中官员有人欢喜有人忧,皇帝在宫里只剩下高兴。

他们入关二十多年,这些年来八旗士兵肆无忌惮的充实他们的仓库,勋贵豪族富可敌国,国库却年年捉襟见肘银子不够花。

他从小就知道治国不简单,所有的政策都要真金白银来推行,没有钱,所有的谋略策划都是空谈。

说他贪财小气他认,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他办事也不是毫无理由,干什么都要钱,只有充实国库,赈灾、救济、治理黄河、推广种痘等各种事情才能进行下去。

一分钱难倒英雄汉,皇帝也是人,没钱一样寸步难行。

熊赐履是个能干的大臣,康熙把他将调到宫里给阿哥们讲课只是权宜之计,现在情况比之前好了许多,也能把人调回前朝了。

说起那个熊赐履,康熙是又爱又恨。

那家伙是顺治十五年的进士,最初选为庶吉士,任职检讨,然后迁任国子监司业,进弘文院侍读,满朝文武都知道他脾气硬性子直,牛脾气是出了名的。

后来改任秘书院侍读学士,又上书论政,连续几次得罪鳌拜,眼看着鳌拜要对他下杀手,只好把人弄进宫给皇子讲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