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穿]给康熙当弟弟的那些年(288)
汉武帝时能攒下万贯家财的多是大盐商大铁商,现在各种矿都掌握在朝廷手里,盐商还是那个能赚钱的盐商,其他不碰盐铁的一样能赚钱。
商贾不敢光明正大的圈占田产,当官的干起这种事情来就没那么多顾忌了,圈地令才禁止没多少年,上头查的再严,也挡不住底下人胆大包天。
曹寅记仇,他脾气好归脾气好,不代表那些人能在他头上撒泼。
税制是朝廷要改的,诏书是皇上下的,条例是户部的大臣们商量出来的,有意见直接去京城找皇帝说去,拿他当什么出气筒?
他看上去像是老老实实当出气筒的人吗?
小曹同学拉着遏必隆说个不停,惦记着老大人对汉家典故不熟悉,特意把汉武帝时大刀阔斧打压富商巨贾的前前后后详细给他讲一遍。
曹玺找过来的时候,他已经讲到算缗告缗令进行到后期举报成风伤及农人以及小商人,导致“民如甘食好衣,不事畜藏之业”的坏处了。
遏必隆听的咂舌,他这个年纪已经看不进去晦涩难懂的汉文典籍,能识字已经很不错了,平时闲着没事还是更喜欢出门打猎,没想到现在听着还挺有意思。
破案了,一定是他找的老师不好。
他感觉这小曹侍卫讲书就很有意思,引经据典还不让人厌烦,不知道皇上以后会不会让他教导皇子,回京之后得记得和皇上说一声。
难得有这么文武双全还风趣的年轻人,比那些老古板好相处多了。
曹玺进来后看到和遏必隆勾肩搭背的大儿子人都麻了,原本想说的话忘的一干二净,只想让傻儿子收敛收敛,别见了谁都跟人来疯似的。
“曹大人教子有方。”遏必隆乐呵呵来了一句,让人去把巡抚衙门的官儿喊来,趁现在气氛好,先把过几天要办的事情定下来,过了这一会儿他怕他找不到骂人的感觉。
江南的官场和世家大族牵扯太深,衙门里的官儿没几个靠得住的,他也没指望那些人能有多干净,只要干活儿的时候不添乱就行。
添乱的就直接送去给鳌拜,那种事情鳌拜比他熟练多了,难得遇到他和鳌拜一起办事儿还让他站到前头的事情,他一定把活儿安排的妥妥当当。
曹寅笑的灿烂,挤眉弄眼朝他爹做鬼脸,“爹,放心,儿子这次一定能找回场子。”у
曹玺眉头一竖,要不是这儿是巡抚衙门,他都想拧着臭小子的耳朵教训,“别在正事儿上胡闹,有事回家说。”
“真不是胡闹,您一会儿就知道了。”曹寅催着亲爹跟上去,走了两步又停了下来,“爹,要不你还是回家等消息吧,您年纪大了,儿子不忍心让您老人家如此劳累。”
曹玺眉头一跳,听到这话更不放心了,“你想干什么?”
“不是我想干什么,是皇上想干什么。”曹寅一脸无辜的看过去,怎么看怎么乖巧,“爹您放心,就是天塌下来也砸不着咱家,儿子已经是顶天立地的大人了。”
曹玺:……
夭寿了,他们家会不会大半夜的被人纵火给烧了?
傻儿子一看就是会得罪人的人,他要是不跟着,待会儿没准儿真要翻天。
老天爷啊,他曹玺一辈子小心谨慎,怎么就生了这么个愣头青?
愣头青不觉得自己是愣头青,他觉得自己办事儿妥帖的很,前前后后都考虑到了,万一出现意外,城外不是有大军随时待命把他们救出生天嘛。^y
巡抚衙门的烛火一直亮到深夜,江宁府的大小官员来回走动,在遏必隆眼前的时候还好,出了房间脸色立刻阴沉下来。
官场有个规矩,仕宦避本籍,顾名思义,就是官员不能在自己家乡任职。
民间宗法家族大过天,这个规矩是为了防止家族势力垄断地方权力,但是再怎么避开,也不可能把错综复杂的关系网给隔断。
世家大族能发展成为大家族,自然有笼络人心的手段,想在这边安心当官,只有本事还不够,大部分都会选择顺水推舟和当地的世家大族打好关系。
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任期内相安无事,拿个好的考评然后升官去其他地方,几年就这么过去了。
如今朝廷要拿江南的富商巨贾开刀,商人和官宦世家息息相关,遏必隆笑眯眯的跟没脾气似的,鳌拜和苏克萨哈眼睛里却揉不得沙子。
皇帝让遏必隆先一步来江南,真的单纯是鳌拜和苏克萨哈当堂打架,最后让遏必隆捡了漏吗?
他们怎么觉得更像先派个笑面虎过来让他们有个准备,愿意接受就接受,不愿意接受就把他们全部交给鳌拜和苏克萨哈?
是了,一定是这样。
皇帝的一举一动都有深意,鳌拜什么脾气他们都清楚,别管私底下多嚣张,在皇宫里都能耐得住性子,即便是辅政的时候都不曾在皇上面前失礼过,更何况现在。
什么在房打成一团,定是放出来干扰他们思考的假消息。
巡抚衙门的官员不敢和遏必隆对着干,也不敢得罪他们交好的世家大族,只能偷偷给那边传消息,至于最后会是什么情况,只能各凭本事了。
上头的神仙打架,他们这些小喽啰也不知道该怎么办。
遏必隆把曹家父子赶走,看着外面升起来的太阳伸了个懒腰,“不错不错,又是个好天气。”
他来江宁府两个月,那些背景不深的不敢和朝廷对着干的大商已经让干什么就干什么,现在就剩下那些和官方勾结不清的家伙了。
他也不是什么大恶人,正经商人交了税就完事儿了,那些和官方勾结的官员才是重头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