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穿]给康熙当弟弟的那些年(297)
隆禧:眼神逐渐呆滞.jpg
“我也没说什么,你们别吓唬人。”
常宁瞥了他一眼,“你敢说你回去后不会去三哥那儿胡说八道?”
隆禧:……
“这是事实,事实怎么能算胡说八道?”
七阿哥梗着脖子试图为自己辩解,可惜旁边的俩人谁都不愿意听。非但不愿意听,还你一言我一语的讨论无权无势的宗室子弟过的有多惨。
从太.祖皇帝兄弟俩到现在,大清宗室子弟的数量是与日俱增,但是官职爵位只有那么多,皇帝谨记前朝的教训,不可能弄出那么多纯靠朝廷来养的王爷贝勒,所以能封王封贝勒的其实并不多。
即便封王封贝勒,也可能没有实权,更何况那些辅国将军辅国公。
要是连辅国公的爵位都没有,一个光头阿哥被赶回盛京老家,那边天气难熬,留在关外的八旗也比京营八旗彪悍的多,他们简直不敢想那是什么情况,那边的大雪比人都高,真的能成功活过冬天吗?
太.祖皇帝当年能进山采人参来养活自己,某人有本事进山吗?他知道野生人参长什么样吗?
常宁一边说一边往他弟身上瞟,看着他弟那小身板,此处无声胜有声。
隆禧:!!!
干什么干什么?有必要这样吗?
他都答应不说了还吓唬人,干脆直接把他弄成哑巴得了?
过分!
作者有话要说:隆禧:[“Д ]
第141章 第 141 章
*
七阿哥气的不想说话, 拍拍马屁股去另一边,不和那俩气人的家伙待在一起。
苍天啊,大地啊, 他在那俩人眼里到底是什么形象啊?
常宁看着臭弟弟气鼓鼓走远,很有兄长范儿的叹了口气,“都是平时惯的,让表哥见笑了。”
鄂伦岱:???
合着您觉得自个儿很稳重是吧?
大表哥无奈的摇摇头,感觉这位爷就是五十步笑百步。
不过话说回来, 漕运那块儿是真的不能碰,碰了的话得罪的人太, 他们不能指望皇上能铁了心的护着他们,一旦皇帝开始犹豫, 被赶回盛京老家挨饿受冻就会变成真的。
不要指望那些大臣手下留情,骂他们几句他们可能会手下留情, 碰了他们的钱袋子, 他们肯定把人往死了踩。
车队顺着官道往前走,下午的时候终于看到武涉县城的城门。
鄂伦岱提前派人去打了招呼, 城门处不少人在那儿等着, 常宁身为队伍中身份最高的人,理所当然的扛起和官府衙门交涉的任务。
牛钮说过不想暴露身份,他们这次过来也不会让大哥难办。这两年武涉、中牟一带频频决堤, 朝廷派人来这儿查看情况很合理, 谁也猜不到武涉小县城里会藏着先帝爷的大阿哥。
他们到城里后住的依旧是驿馆,官府衙门的条件比驿馆更差,他们不想大半夜的冻醒,也不乐意住进谁家,继续住驿馆就很好。
河南和江南不一样, 虽然都占了一个南,但是经济水平可以说是一个地一个天。江南的官府都懒得花钱修缮县衙,河南的官府就更不可能去修缮了。
府州县的官员大多都是三年或者五年一任,任期到了就换地方治理。来的时候账本上会记着他到任时衙门有多少钱,走的时候在账本上一样会记上那时候有多少钱。
衙门漏雨漏风不是事儿,有私产的可以另外找地方住,没有私产的将就几年也就过去了。
修房子是大事儿,民间不少百姓攒几十年的钱才能盖得起房,官府衙门不比民宅,修缮衙门花的钱更多,没准儿刚修好还没来得及住,他们就要换到其他地方当官了。
账面上钱花出去了,还落得个吃不得苦的名声,好处却全让下一任给占了,这种事情傻子才会干。
这么一来,更没有人修缮县衙了。
隆禧不想提前感受什么叫冬天漏雪夏天漏风,他觉得他亲爱的哥哥们肯定不会让他沦落到那种地步,不必用提前受罪来吓唬他。
驿馆住着恭亲王和七阿哥,武涉官府已经把房间收拾的干干净净,侍卫护院围的里三层外三层,生怕不小心怠慢了两位爷。
兄弟俩出门在外习惯住一块儿,但是今天,七阿哥不乐意和哥哥住在一起了,他怕臭哥哥大晚上的给他讲恐怖故事,为了晚上能睡个好觉,他们隔的越远越好。
还有大表哥,都哪儿凉快哪儿待着去。
常宁:……
鄂伦岱:……
不至于,真的不至于。
鄂伦岱目送很有脾气的七阿哥闭门谢客,扯扯嘴角不知道说啥好。
行吧,阿哥爷回屋歇着,正好他带着恭亲王一起安排事情。城里的大阿哥那儿要找机会拜访,还得派侍卫去黄淮下游探访。不是到了武涉就万事大吉,要干的事情多着呢。
隆禧进了给他准备的房间,看外面天还亮着,坐在桌前生了半晌闷气,“满多,给爷准备笔墨,爷要写信。”
他还就不信了,凭他和他哥的兄弟情,他哥还能真把他打发到盛京老家不管不问?
就算让他去盛京,好歹也要让他生活有保障。
不让他说他偏说,皇帝又不是万能的,他又没法天天实地考察,不得从别人口中得知情况啊。
所
有人都对漕运海运之事讳莫如深,皇帝怎么可能知道的那么清楚,他觉得这不是什么大事儿的话,小问题也能拖成大问题,更何况漕运本来就不是小事儿。
他白天听那几个技术人才讨论,如今治水最头疼的不是疏通水道,而是疏通水道的同时保证漕运畅通,不然中游和下游也不会吵的那么厉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