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穿]给康熙当弟弟的那些年(336)
康熙说起这个眼睛都亮了,这满园的稻谷都是他辛勤劳动的成果,是他的辛勤劳动再加上一点点的上苍庇佑,所以才有现在的御稻种,他这个大功臣当然有资格嘚瑟,“等你们再长大些,读完四书,到时候就可以找农书来看看。汉人的农书编的很好,《农政全书》、《天工开物》,都很值得研读,正可惜现在的读书人大多对那些不感兴趣,用到的更是寥寥无几。”
也是,那俩书编撰完成的时候老朱家的江山都换主人了,自然没什么人关注这些。
好在有他这个面面俱到的皇帝在,前朝完不成的事情他来完成,前朝拿不下的事情他来拿下,虽然老朱家的人都不在了,但是在给老朱家添堵这件事情上,他还是很有兴致。
宫里最能看得进书的非他莫属,即便算上朝中那些大臣,也没几个能和他一样坚持每天读书,更不要说这种对士大夫来说有些偏门的书。
不久前他还问过法兰西的传教士,想知道他们那边是怎么种地的,不问不知道,问了之后才发现还不如他们。
西洋人不光不会选种,甚至连肥田都不懂,种地的时候轮流耕种,全靠时间来恢复土地的肥力,听着就浪费。
然后,他就在法兰西传教士的真挚请求之下,给他们的皇帝陛下写了封信来交流这方面的心得。
想要农书吗?
这不得意思意思?
作者有话要说:康熙:小钱钱小钱钱小钱钱~
第161章 第 161 章
小孩子对厚厚的书本大多不感兴趣,尤其是刚启蒙不久的小孩子,能不看书他们是一点书家都不想碰,更别提偏门的农书了。
大白话讲给他们听还差不多,让他们学会认字之后自己去看,那真是太高估他们的积极性了。
兄弟俩蹲在田埂上说话,时不时抬眼看看他们家汗阿玛在哪儿,只要人还在视线之内就好。
他们人小,但是也知道术业有专攻的道理,汗阿玛是皇帝,平时哪儿有那么多时间钻研种地的技巧,园子里的庄稼都是宫人在伺候,他的心血来潮只会添乱。
算了算了,汗阿玛开心就好,这不是汗阿玛带他们出来玩,是他们给汗阿玛打掩护让汗阿玛出来玩。
他们已经是成熟的大孩子,不能和当小孩儿的时候一样不懂事。
“汗阿玛这两天那么亢奋,是不是因为他给法兰西的皇帝写的那封信?”承瑞盘起腿坐着,托着脸猜测道,“昨个儿五叔还说什么商队从北边罗剎国借道不好过,不如再等两年,到时候从海上去法兰西。但是汗阿玛急着和法兰西的皇帝写信联络,弄得他这两天忙的焦头烂额。”
“由此可见,那封信肯定意义重大。”承祜若有所思的点点头,分明都是不大的孩子,说起话来却和老先生一样老气横秋,听的旁边的宫人忍俊不禁,只能低着头尽量不让其他人看见。
皇帝陛下对孩子们的教育非常上心,他自己三五不时召传教士进宫,传教士讲课的时候也会让孩子们在旁边听着,从小多听听,趁年纪小对什么感兴趣还能由着性子来,长大后再想这样,那群大臣就会追在后面说他们不务正业了。
年纪小就是好,想怎么胡闹就怎么胡闹,闹出事儿来别人也不会说他们,只会教训他们身边的大人。
孩子还小,他们有什么错,还不是大人不会教。
康熙自己纵容底下的孩子们,宫里的阿哥格格在他跟前也拘束不起来。小孩儿又不傻,趋利避害他们还是懂的,反正他们家汗阿玛不会打太狠,当然是顺着杆子往上爬。
“我感觉那些传教士还没有太医院的太医厉害,他们说着来大清传教,心里想的肯定不是传教,而是把咱们的好东西全都带去他们那里。”前些天他们弟弟承庆生病,兄弟俩经常去看弟弟,连带着也看了好久太医怎么治病。
太医院有能看到特别小特别小的虫子的放大镜,太医们说空中水中到处都是那种微生虫,所以平时才要注意保持干净,生病就是那些小虫子惹的。
当时太医还说什么“风”字从虫,可见早在几千年前他们的先人就知道空气中有虫子,可惜没人重视,慢慢的就谁也不知道了,要不是太医院有显微镜可以亲眼看到那些微生虫,他们还不知道“风”字里头那个虫是哪儿来的。
之后还有什么“野马也,尘埃也”的一堆话他们也听不懂,只知道太医院的太医们都厉害的很,随随便便出来一个都是救死扶伤的圣手。
哪像那些西洋人,连治病的方法都奇奇怪怪,他们竟然会用蚂蟥贴在皮肤上吸血,还会用烙铁烙去疮毒,噫,只想想就浑身起鸡皮疙瘩,这不是把人往死里折腾吗。l
还好他们没有生在那种地方,不然只怕生个病就能直接见阎王,真是太吓人了。
“汗阿玛明知道那些人不坏好心,为什么还要让他们过来,全部赶出去不就好了?”
两个小家伙坐在田埂上嘀嘀咕咕,康熙忙了一圈回来,听到他们嘀咕的内容忍不住摇头。
不愧是天天往慈宁宫跑的臭小子,这话跟太皇太后当年的想法一模一样。
既然知道那些传教士不坏好心,索性直接一刀切,不让他们来大清,接下来也没那么多烦心事儿。
问题是看事情不能那么片面,传教士不坏好心,却也不是毫无用处,他们不能一直闭门造车,也要
看看外面是什么样,西洋那边能派人来他们这儿学东西,他们自然也能派人去那边学东西。